潘筠烦透了在土地和原有赋税上来回拉锯,饼就那么大,还有一块被隐藏起来了。
于谦这伙人想把隐藏的那部份揪出来,显现于天下,除此外,就是靠整顿吏治,节省开支来增加国库收入。
这无异于从人嘴里抢食,每次只要一有苗头,前朝后宫就开始发生各种事故,连带着潘筠都要被带出来骂一顿。
她的观点一直没变,于谦他们要做的事可以继续做,但,她可以把饼做大一点,这样,矛盾被分散,反对也能不那么激烈。
再没有比发展科技,发展生产力更好的饼子了。
工部既然可以做出手摇发电机,那蒸汽机这些东西应该也不难。
以大明的科技水平,做出来只是时间问题。
潘筠早把图纸交给他们。
可惜,一直只有他们这些搞研究的兴奋,朝中大臣少有人能领悟到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所以工部申请的资金被砍了又砍,最后拿了最少的一部分,别说拿去做研究资金了,连给工匠们的工钱都得从官员们的俸禄里挤出来一部分。
要不然,抠如潘筠,又怎么会磕巴都不打一下,直接大手一挥就拿出一万两白银做奖励基金呢?
要想工部引起重视,就一定要这些大臣知道,科技有多重要。
潘筠决定从传声筒和无线电上让他们领会科技的魅力。
第二天,朱祁钰就带着众大臣去工部参观。
胡澄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工部一直是拿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
别以为疏浚黄河、宫殿营造这些肥差要用到工部的官员,他们就很有钱,恰恰相反。
黄河治理,工部要派官员去协理,但主理人一直不是工部官员。
现在是一个叫徐有贞的家伙,他之前是个翰林,而他们工部派去的两个人是副手,只做技术顾问,偶尔被丢到河边检查工程是否合格。
干的脏活累活,但钱财物资都不过他们的手,自然也没有贪污的机会。
宫殿营造更不必说,每次背锅都有他们工部的官员,但功劳和实际好处,不是内府拿着,就是秉笔太监把着。
胡澄呢,他对贪污受贿一类的事情也不感兴趣,全部身心都放在火器的研究上。
这一部分由兵部出钱。
他本人的研发资金不成问题,但工部其他人却没什么研发资金,在潘筠来之前,大家都是根据朝廷的要求做些能力范围内的研究,私下则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
只不过因为没钱,很多研究都没进展。
潘筠来了之后,工部渐出佳绩,胡澄也希望工部多出点好东西,所以看到皇帝带这么多大臣来,他非常的高兴以及热情。
胡澄和王骥、于谦关系都很好,把皇帝带到工部的院子后,就悄无声息的走到俩人旁边,低声请他们一会儿帮工部多美言几句。
于谦没吭声,王骥却好奇的问:“国师要给我们看什么好东西?”
胡澄兴奋起来,低声道:“将军一定会喜欢的,于军事上亦有大用。”
潘筠带着人从另一处过来,看见皇帝,立即笑道:“陛下来了,快来,快来,我们顺着线走一圈,一会儿就可以直接试验了。”
朱祁钰一脸懵的跟着她从工部走到兵部,中间隔了两个院子,全程就只有一条管子。
大臣们一脸懵的跟着,潘筠让于谦几人留在兵部,拿着一个圆圆的听筒贴在耳朵上,潘筠道:“一会儿,这里面会传出来声音,于大人还请认真听,看是否能听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