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国华和苏秀英泪眼婆娑,连连点头。
苏秀英抹了抹脸上的眼泪笑著说:“这光顾著聊天了,马上就中午了,我去做饭去。老陆,你去小杨婶家买只鸡,买点鸡蛋,再买瓶酒,难得高兴,你跟周奕喝两杯。”
周奕知道他们平时粗茶淡饭条件艰苦,不想他们破费,就说:“陆叔,要不我……”
陆小霜立刻伸手捂住了他的嘴,看著父母乐呵呵地出了屋才说道:“没事儿,让我爸去买吧,这也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方式。”
周奕点了点头。
……
傍晚,吃过晚饭后,陆小霜带著周奕在村子里转了一圈。
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陆小霜明显开朗从容了许多,不再拘谨。
周奕这才发现,她原来如此健谈,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和中年人嘮嗑,和儿时的玩伴欢欣拥抱。
而且她还是用周奕听不太懂的本地方言跟人聊天,只是能感觉得出来,她这方言略有一点夹生的味道,显得不那么正宗。
杨家屯不大,总共大概也就五六十户人家,大多数都是三代同堂,加起来也就两三百的人口。
转了一圈后周奕就发现,村里和陆国华一样的知青很少,大概就两三个,因为很容易分辨,聊天时用普通话的应该就是。
当然他们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去拜访,肯定还有其他的。
往回走的路上,周奕问出了这个疑问。
知青上山下乡也分不同情况,人多的,就是像陈耕耘这种建设兵团,由部队、知青和当地人组成,负责开荒。
但大部分的,应该都是像陆国华他们这样,插队落户到偏远农村的。
这种情况,不固定,大的村子肯定会有上百个。
小的村子也有十来个。
因为知青不是一股脑儿来的,是一批一批来的。
“我听我爸说过,杨家屯一共来过十六个知青,最后留下来的一半都不到。刚才你看到的那几个,都是跟村里人结婚了才留下来的。没结婚的,要么通过政策回去了,要么就是报名参军走了。只有我爸妈是主动留下的。”
“所以你爸妈是有机会离开的?”周奕惊讶地问。
陆小霜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他们没说过,但村里以前有个叔叔,也是知青,虽然没回老家,但现在就在市里工作。所以我猜,如果他们愿意走的话,起码应该能去市里吧。”
“小霜,那你对你爸妈选择留在这个贫瘠的地方,有怨言吗?”
陆小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不会啊。”
她笑著回头说道:“家在哪儿不重要,家人在哪儿才是最重要的。”
昏黄的傍晚,只有她的眼眸如此明亮。
晚上,陆小霜和母亲睡一屋,陆国华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两块门板,在教室里腾出地方搭了两张简易的床。
周奕那张床上铺了条被子,上面还垫了个破旧的蓆子。
陆国华的床上什么都没有,就垫了些乾草。
“周奕,我们这儿条件比较艰苦,委屈你了。”
“陆叔,这已经很好了,干我们这行的经常一宿宿不睡觉,就算睡觉也是对付著隨便眯一会儿,车上,椅子上,都行。有床睡已经很好了。”周奕说著,把垫在下面的被子抽了出来,藉口说自己火气旺,垫了太热。
陆国华这才將信將疑的把乾草撤掉,把被子垫在了自己床上。
两人都睡下之后,周奕觉得光门板有点硌得慌。
刚翻了个身,门板就嘎吱吱地响。
这时另一边的陆国华突然开口了:“周奕,没睡著吧。”
“没呢,陆叔。”
“是不是睡得不舒服啊?”
“没有没有。”
“要不,咱爷俩聊会儿天?”
“行啊。”
话虽如此,可周奕却不知道聊啥,黑暗里顿时一阵略显尷尬的沉默。
“其实……”陆国华开口道,“小霜不是第一次出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