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的故事已经足够黑暗,足够有力。
沈善登保留了所有关于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的对立。
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原版更残酷,更绝望。
原版无人区还有警察角色,他直接去掉了。
还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八国”加油站模糊时空。
那些角色像从不同时空缝隙里钻出来的幽灵,这些处理,让电影的形和意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
惟一改动的只是结尾。
沈善登改动的只是结尾,却让整个电影的格调,不能说彻底不同,也是截然相反。
佩戴党徽的大叔,“ ”的路牌,还有希望小学,孩子的读书声,让整部电影的格调彻底变了!
不再是一个关于人性永恒的黑暗寓言,变成了一部有明确指向性的近代历史故事。
电影里的世界,那个弱肉强食、法律缺席、暴力至上的“无人区”,正是 。
沈善登只是把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做了一次切割。
其实,这也是现实。
“无人区”,连这片土地的精英,在西方“文明”世界眼里都不算人。
后世大漂亮在其他地方,比如日韩干的破事,民国时没少在中国干。
丁院士问的那句话“中国人算不算人?”,碳税如今能拒绝, 。
原版《无人区》单纯从技术上来说,很完美。
只是这个世界,不是当代中国,而是之前的那个。
就好比一些电视剧电影,光鲜亮丽是国军,破破烂烂的是八路。
然而真实历史上,能穿布鞋的是八路,国军才是光脚,或者穿草鞋的。
沈善登的魔改,不光不突兀,还尊重了历史。
沈善登问他:“艺术性够不够?”
马可穆勒点头:“沈总,必须承认,你这部《无人区》,艺术性,很高。”
沈善登道:“看来我们达成了第一个共识。”
“但这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马可穆勒叹息道。
沈善登的魔改,确实在艺术逻辑上自洽,甚至因强烈的象征意义更具冲击力。
但正是这种冲击力,让他感到不安。
马可穆勒道:“去掉结尾,单凭前面的部分,我甚至有信心为你争取金狮奖。”
他苦笑着,摊了摊手,“有了那个结尾,有了那枚党徽,有了那个路牌,别说金狮奖,根本不能进入主竞赛单元展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