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领导看完片子,还给陆钏发了短信,表示“出乎意料”、“很有深度”。
甚至有位领导特意问陆钏,关于主角角川最后从“自杀”改为“拿起摄影机拍电影”的结局设计,是怎么考虑的。
陆钏一看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艺术追求,立刻来了精神,侃侃而谈道:“这是为了提升影片的艺术性和普世价值!”
“角川的觉醒,代表了人性对战争的反思,这种超越国界的关怀,更能促进中日民间的情感交流,对中日友好是有积极意义的!”
陆钏还特意提到,拍摄中日方工作人员,包括演员中泉英雄对这个改动“非常感激和配合”,证明了他的国际视野。
有领导一眼看出这改动看似升华,实则是把日本兵的兽性展现的淋漓尽致,纯纯的高级黑。
但既然没人明确指出来,他也没说话。
也有个别确实被这套“普世价值”说辞打动的,觉得陆钏“思想先进”、“有格局”,是为中日友好做了“文化贡献”。
于是。
和当初立项时“没人说行,所以不行”差不多,这次是“项目已经这样了,没人明确说不行,那就行吧”。
得知初审顺利到难以置信,陆钏长舒一口气,激动之余,感觉自己又行了。
“我果然是天才!”
“我的艺术征服了所有!”
谭洪得知消息,也是啧啧称奇,给沈善登打去电话。
已经拍摄一个月的沈善登,显得风尘仆仆,得知此事很是开心:“顺利就好,不顺的话,陆导恐怕会怪我一辈子。”
“多谢老弟。”谭洪觉得这个圈子里,像沈善登这么讲究的人真不多。
陆钏选择性忘记了,电影拍摄过程中沈善登的救场,只觉得自己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谭洪不会那么没心没肺,感激道:“多谢老弟,想把你名字挂上去,就是川儿不同意。”
沈善登哈哈大笑,半开玩笑地说:“还是算了,都是陆导的才华。看来这片子,真是赶上时候了。”
挂了电话,沈善登摇摇头。
顺利的有些过头,想了想,给陆钏发了一个祝贺短信。
祝他好运!
陆钏正志得意满,淡淡回了一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