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登深谙此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做事要脚踏实地,但挥剑要直指咽喉。
几乎和开机仪式同步,沈善登的发言人向各大媒体,各大门户网站,刊发了一篇署名“沈善登”的长文。
《对话之旅:从古装大片到历史大片》
诸位同行、观众、关心中国电影未来的朋友们:
就在不久前,我在北京电影学院与李安导演进行了一场坦诚而深入的对话。
不仅仅是一次关于电影类型的探讨,更是一次关于文化立场、创作理念与未来道路的思想碰撞。
我感谢这样的交流,它让我们更加清楚自己是谁、要走向何方。
而今天,我愿意再次阐明我所坚信的电影之路,这是对自身文化的建构。
《督公》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它验证了一件事,中国观众渴望的,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的电影,不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语法里、别人的标准下、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中国内核+中国视效。这不是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
在制作上,我们坚持历史真实与中国审美并重。
不是扭曲历史,而是激活历史;不是展示奇观,而是传递精神。
流畅的叙事、激烈的冲突、光明的价值,这一切都要服务于一个更崇高的目标:让中国人通过电影,看见自己的生活。
在主题上,我们聚焦英雄、家国、正义。这是回归根本。
电影不只有灰暗和解构,更应有光和建设。
我们敢于表达忠诚、勇气、牺牲的价值,因为它们从未过时,它们就是我们文明的根基。
在市场层面,我要说:中国电影的未来,在中国观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