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赶超好莱坞

两人立刻掏出本子。

“我们这个联合研究组一定不能流于形式,有了校方支持,我们就有了人才大后方,一定要沟通好、和做好。”

沈善登语气严肃道:“要发挥《督公》创作时期的精神,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结合,一定要见到成效。”

“我们先定个小目标,就是先在威亚系统上,赶上好莱坞的先进水平。”

沈善登很务实。

技术必须能转化为看得见的产品力。

最重要的是电影最终呈现,让观众看得见。

自己很感动没用,要让观众感动。

而威亚技术并不复杂,技术含量有,但也不是很高。

只要有技术能力,又能不断实践,慢慢就能摸索出一套方法来。

沈善登清楚威亚的发展史。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威亚技术非常简陋。

八九十年代的港岛武侠片黄金时期,威亚技术被广泛应用。

徐克等导演是当时的推动者,那个时候创新更多体现在“怎么用”,而不是“怎么改进器械本身”。

技术核心是“经验”,没有成为一套体系。

主要依靠单根或双根钢丝完成简单的提拉动作,比如轻功跳跃、飞檐走壁。

这个时期的威亚技术,其目的主要是“让人飞起来”,很少顾及动作的力学合理性和姿态的优美度。

演员被吊起来时非常痛苦,动作僵硬,安全性也较差。

第二阶段,就是好莱坞把港片技术吸干榨净之后,反而实现了反超。

节点就是《黑客帝国》,从这时候开始,好莱坞的威亚技术,领先于发源地港岛。

而且《黑客帝国》的慢动作,和回形针的《蛟潜虎隐》是两回事,服务于装酷、装逼。

国内电影领域威亚技术的巅峰,不是在当下,而是几年前的《英雄》《十面埋伏》。

如果放宽到华语武侠片,还有《蛟潜虎隐》。

《英雄》和《蛟潜虎隐》这两部电影在当时是华语武侠片的里程碑,也代表了当时威亚技术的最高水平。

但无论是《蛟潜虎隐》还是《英雄》,它们靠的是大量好莱坞和澳洲特技团队。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