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考你,《卧虎藏龙》舆论变化的步骤是什么?”
沈善登不是转移话题,也不是随便问的。
他的研究方向就是电影产业研究。
身处这个行业,以有常识的普通人视角,再结合后世信息大爆炸的资讯,沈善登是真的研究过《卧虎藏龙》。
就说后世有意思的现象,平遥电影节以“卧虎藏龙”为名,木子特别授权,贾章科发起创办,威尼斯前艺术总监马可·穆勒担任首席顾问。
而且《卧虎藏龙》豆瓣8.4分,高于当年imdb的7.8分,以后imdb的7.9。
外国中国的评价反而超越了电影美国本土评价。
国内不少人习惯了“他者”叙事,喜欢下意识站在别人角度里思考问题。
机舱内灯光调暗。
大多数旅客开始休息或看电影。
周奇峰陷入了思考,《卧虎藏龙》上映的时候,他才上高中。
不过谈起商业大片,首先就是开启大片时代的《英雄》,而谈《英雄》就离不开《卧虎藏龙》。
周奇峰对于《卧虎藏龙》的了解,更多基于电影产业,其他的只知道个大概。
“《卧虎藏龙》上映初期确实差评很多,最终被广泛奉为经典,奥斯卡的成功扮演了关键转折点的角色。”
“我记得大家以为要看成龙的功夫喜剧,结果电影给了部充满西方思想的文人武侠。”
“当时媒体报道过,bj影院有观众看到一半大喊,打啊怎么还不打。还有,中国观众觉得玉娇龙跳崖是殉道,西方观众却理解为自由象征。”
沈善登补充了细节:“实际上,那年颁奖礼前美国媒体都不看好,因为《角斗士》更符合传统史诗片标准。”
“最终,奥斯卡学院评委把奖给了《卧虎藏龙》,他们看起来,真的被新奇美学震撼了,看起来,真的恰好证明陌生化体验的获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