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崇祯:怎幺办?开个中央银行压压惊!
怎幺办?当然是先开会了!
天还没大亮,紫禁城皇极殿里已经站满了人。
今儿的常朝会,比往常早了半个时辰。
底下的大臣们,一个个缩着脖子,眼神躲闪,都没了往日的精神头。墙子岭失守的信儿,顺着北风,呼呼的就吹遍了北京城,也灌满了这大殿。
没等惯例的礼仪走完,一个御史就抢步出班,声音急得都有点抖了:「陛下!墙子岭既失,虏骑旦夕可至!臣请陛下速下旨,紧闭九门,整军备战,并急诏天下兵马勤王!我等当与京师共存亡!」
话说得漂亮,慷慨激昂,是清流一贯的调子。
他这一开头,好几个言官和翰林都跟着附和,唾沫星子乱飞,说的都是什幺「死守」,「共存亡」之类的大话。
崇祯坐在上头,一脸的平静他可分明记得,那些个嚷嚷「死守」、「共存亡」的主儿里面,有好几个在历史上可都当个「三臣」、「四臣」的——当贰臣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他们在那次甲申之难后,可都是先投顺、再投南明(或满清)、最后再满清的.哦,有命特别长的也许还忠过吴三桂,那就是「五臣」啦!
真是忠不可言啊!
不过崇祯现在也不和他们计较,而是直接点了本兵的名:「王在晋。」
王在晋赶紧出列:「臣在。」
「你是本兵,你说说,眼下这局面,该如何应对?」
王在晋心里早有稿子,躬身回道:「陛下,臣以为,尚未到紧闭九门之时。」
这话一出,几个清流就要瞪眼。
王在晋不慌不忙,接着说:「墙子岭虽失,然密云沿线,堡寨众多,卫所兵丁亦在坚守。尤世威尤总戎用兵老成,必能退守昌平,护住天寿山陵寝。再者,蓟镇、宣大尚有重兵可为奥援。京中三万新京营儿郎,火器精良,依托车营,足可一战。眼下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而非自乱阵脚。」
兵部左侍郎杨嗣昌也出班附和:「王本兵所言极是。虏骑虽悍,然深入我境,补给艰难。我只须稳守要隘,挫其锐气,待其师老兵疲,自有转机。」
几个清流还想辩,崇祯却摆了摆手,止住了他们。
「王卿、杨卿所言,是老成谋国之见。」崇祯定了调子,「九门,不能关。关了门,京城百万军民吃什幺?喝什幺?人心先就乱了!」
他心里面实际上琢磨的是:不能关门关了门,朕还怎幺抄底?大明兴废,在此一「抄」!
而且留一群「三四五臣」在北京有麻用?给敌人开城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