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你就说这有没有搞头
新坡加仔是標准的知识分子模样,眼镜,柔软的黑髮一点都不强势。
但说话慢条斯理充满逻辑:“我刚才看了看关於西区码头、货柜公司的文件,好像这里並没太理解到码头、货柜意味著什么,我给大家稍微科普下,我姓林,我来自新坡加……”
就有种慢悠悠教授上课风,展现出你要反驳我,就得拿出实打实的內容的气质,不能干吵,那是牛河。
“新坡加是五十年代独立成为自治邦,六十年代初跟大马等合併成为大马联邦,但几年后还是选择独立,请注意这是六十年代中期,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货柜航运正式开始了,新坡加的独立节点恰好踩上了货柜红利。”
他的动作就像是在敲黑板上的重点:“货柜很好理解,无论你是什么货品,除了煤炭、大豆、白这类標准散装货,所有的其他商品,尤其是工业製品都可以用货柜装好了运输,你想想,当你搬家的时候,是整整齐齐的一堆箱子好搬,还是一大堆七零八碎各种形態的东西好搬,这里面的逻辑就是所有货柜,都可以用同个方式搬运並且规整预测到能装多少。”
“所以仅仅十年,薪乡曼哈顿对码头工人的需求量就从每年一百四十万人次,降低到每年十二万人次,这就是效率的威力,新坡加的货运中转枢纽功能恰恰就站在了这个时间点上。”
这年代没有电脑查询,没那么多专业书籍,没法知晓这么多专业知识,甚至很多业內人士都未见得知道这些数据。
所以现场所有人跟著老方搞码头,搞货柜公司,都不一定清楚这意味著什么。
可能只觉得是外国公司要求必须遵守的规则,还有点屈辱的被资本主义针对了不得不这么干。
现在全都有点恍然大悟,让卫东就更是听得津津有味,看见虞秘书在专心记录,就决定待会儿要份记录稿。
新坡加人就几乎是围绕这个环节在生存。
真的很熟悉:“效率是什么,是你还在一堆人朝船上搬货,货柜只要货架车抓扣住就带走,放到船上就完成,新坡加每天能完成三万个货柜,这就是上百条船舶的停靠装卸,这里我看了看去年好像才几千个柜?”
报喜不报忧也是要功夫的。
譬如建成国內第一座企业自主开发的远洋码头,打破了国际垄断云云,听起来很提气,建成不能投產,或者像平京那条卫生巾產线,只偶尔生產点普通人买不起的特供品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