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治小城如做红烧肉

现在只有一条破碎的水泥公路,两边不是杂草丛生的荒坡就是稀拉的几间年久失修的废弃仓库旧房。

倒是省了拆迁的麻烦。

照片就不用了,建筑、规划专家们早就沿着经开区那边的项目,人手一大堆。

很熟悉。

hk、东京都有样板在前,分成小街区密集建设,每个街区自由建筑的大小高低,错落有致。

集中拿一两个小街区合并,做成有专人维护的公园、球场、绿化景观,那不实用得多。

最后这点又有北美城区建筑的影子,一大片区域,拿个小街区做成商业综合体、大超市、医院、学校甚至寺庙也不是不可以。

而且以让卫东这个保安四十年的经验,挺烦那种每个小区分隔封锁不许外人进出的划分。

很多人在网上吐槽,长大以后的城市没了人情味儿,很大程度都是这种小区分隔出来的原因。

冷冰冰的街上没地方可去。

看看那些三线工厂、老旧城区的生活气息就特别浓郁。

反正以后要怎么发展让卫东不会参与,他觉得自己只是在这个转型改革的阶段,提出点小小的改进。

既避免了这年头赫鲁晓夫楼的重复简陋,又没有后世动不动小区占地面积很大的浪费空置。

算是折中在这个房改初期的方案。

哪怕未来可能会落后,会拆迁,需要升级。

起码在这阶段能多快好省又宜居的铺开。

江州来的建筑、规划专家都大力称赞让卫东同志的勃采众长、眼光独到。

最后才提议我们是不是尺寸稍微大点。

说起来大家都没怎么出过国,只在各种书籍文献和极少数海外建筑画册上见过外面的风景。

池世明都只在hk打转转。

哪有让卫东这样突飞猛进的从东京到洛杉矶,都在有目的的考察学习。

还跟四十年后的城乡建筑做了对比。

最后还不固执。

专家说东京这种六十乘三十米的小街区尺寸,可能更适合那种一户建的建筑区域?

想想这么个街区四面都有街道,优点是四面底层都可以是商铺,绝对很符合商品经济发展。

但建筑要么是整体大楼,要么是一堆单体楼围起来,那么建筑跟建筑之间有遮挡,最好还是要有空隙,不然就太逼仄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