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麻烦的,反倒是钢筋水泥等各种建材,这事儿,必须得求人。
因此,他特意往镇上跑了一趟,了点小钱,买了些礼物去找了镇政府的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景明读过工农大学,又是在地质队有工作,这样的人在镇上不多,也算是个名人了。
办这点事情,并不是特别难,很容易拿到批条。
另外,他又跑了两天,在周边几个村子转了一圈,找了几个建房有经验的老师傅,还从村里,找了好几个小工,并开始找拖拉机帮忙运石料、沙子和公分石。
将双亲安置到妹妹家里住下,开始招呼人手,动手拆掉老房。
本就是土木结构的屋子,那些材料大都用不上了,拆起来很容易。
等到房子拆完,请了先生放了罗盘,选好方位,定下点,用石灰撒了线,也到了能动工的时候。
周景明不打算只是简单盖上三间砖房。
作为过来人,说实在的,他见过后世多种房屋造型,但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四合院。
四合院并非京城独有,在蜀地一样有不少,只是在蜀地,通常被称为天井。
在他看来,这种建筑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存在。
所谓四合,指东南西北四面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口字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分布着正房、龙门、天井和檐廊等功能区。
在他的设计中,正房是四合院最核心的区域,有三间房屋,最中间的是堂屋,宽敞明亮,用于供奉祖先和待客议事;堂屋的东西两侧是卧房,东侧供双亲居住或是重要的客人,西侧是家中晚辈的居所。
而龙门,即四合院的大门,这不仅是家的入口,更是邻里间情感交流的纽带,每当闲暇之余,亲戚友邻便会聚于龙门处,分享各自的人生经历和悲喜,这也是蜀地“摆龙门阵”的来由。
四合院里的院落,也就是天井,承载着通风、采光、晾晒衣物和种种草等功能,以青石板铺就,排水沟也必须弄好,可以承接从屋檐倾泻下来的雨水。
在这个院子里,家人可以在廊檐下纳凉避暑,女人可以做些手工针线,孩子们可以嬉戏玩耍,邻里可以品茶下棋、聊聊家长里短。
不需要多高大奢华,他只希望圈住浓浓的乡情,就足够了。
听上去,似乎所需资金不少,但其实,在这年头,有个七八百块钱,就能盖三间砖瓦房了。
周景明带回来的四千多块,其实已经能做的很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