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他在作大死

也许这些糟粕想要捍卫的,就是他们那高贵的心态和血统不被玷污。

张建国一个混混,竟然也敢跟童言这样的人交往,他真该死!

童言就算是在他们的圈子里臭大街了,也绝对不允许她这么糟践自己,糟践圈子。

哪怕她销声匿迹,嫁给一个普通人呢。

这就是那些人心里最为不平衡的仇怨。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平和的京城,年轻人的小圈子里形势竟然开始紧张了起来。

张建国为什么不敢亲自来送周常利,就是得到了消息。

不仅仅是他,四九城的顽主们都开始眯起来了。

枪打出头就完鸟,这个时候谁露头谁傻哔!——

“还没有来得及恭喜你呢。”

杨骏笑呵呵地看着坐在椅子上的李学武说了这么一句开场白。

见对方诧异的眼神,他微微低下头,看着手里的文件提醒道:“你的新书啊。”

“哦,谢谢杨组长。”

李学武好像才明白过来一样,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微笑着道了谢:“个人所悟,不值一提。”

“新出版的书名是叫《保卫人民》对吧?”

杨骏对李学武的了解有些出乎办公室里其他几位工作组成员的意料。

今天的谈话一直都保持着严肃的气氛,没想到在李学武这里,杨骏组长竟然用题外话做了开头。

到底是欣赏呢,还是心理战术呢?

两位副组长蔡之行和周泽川并没有开口,但跳动的目光证明他们的内心此刻一定是波动的。

“能跟我们说说,新书的内容吗?”

杨骏好像真的对李学武很感兴趣的样子,抱着胳膊的手抬了抬,示意道:“大概就行。”

“当然,如果您觉得有必要的话。”

李学武的表情和语气一样平和,并没有在意对方关注自己的作品。

现在是下午两点一刻,从昨天早晨开始,所有的厂领导都被工作组叫到了这间办公室开展组织谈话。

就连远在钢城的董文学都被叫了回来。

这次谈话被视为工作组的最后一项任务,所有被点到名的领导都很重视。

开个好头,结个善尾。

工作组来厂一个半月有余了,该看的看了,该转的转了,该问的也都问清楚了。

到现在也该有个结论了。

所以就像是拆盲盒一样,每个进到这间屋子里的人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离开时又怀着骂娘的心意。

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又好像是情理之中的,工作组最后安排了李学武的谈话。

他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因为工作组的考察目标是红星厂管委会的班子成员。

而李学武不是,他离那个位置还有八丈远呢。

但他就是被安排在了最后,是管委会主任李怀德的后面。

机关里可是热闹了,都在谈论着此事。

恨不得一个个的长了顺风耳,好贴到门上听一听里面都在谈论着什么。

相比较领导们的谈话,机关里的人更想知道关于李学武的。

大家都在猜测,安排李学武接受组织谈话,原因和结果无外乎有两种。

好的,和不好的。

李学武是红星厂保卫组的负责人,还是管委办的副主任,工作牵扯到了很多人。

不然工作组组长杨骏也不可能跟了他一周多。

再有,李学武组织和协调了厂里多个项目的立项和筹建工作,甚至验收工作也有他的参与。

很多部门的负责人在向李主任汇报工作的时候,都要先同他进行沟通和协调。

这种情况所有人都知道。

你说有利,那确实有,李学武在领导和部门之间架起了最方便沟通的桥梁,加快了业务执行能力。

你说有弊,那确实有,大李小李一个也惹不起的顺口溜不是很受听的,总有人不满意这种情况。

平日里看不出来,但反应在工作组的办公桌上,文件材料上,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所以,这一次李学武很有可能要背锅了。

至于说给谁背锅,那就不知道了。

第二种可能,工作组认可了他的能力,或者说看到了他在红星厂的重要性,提前进行组织考察。

这一次工作组下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调研红星厂管委会班子的工作能力。

补强是一定会有的动作,补哪方面的强,补多少,全看这一次的调研报告了。

而在红星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李学武难免的会进入到工作的视线之内。

所以,这一次李学武很有可能要进步了。

到底是背锅,还是进步,成了机关里热议的两个方向话题。

实际上呢?

谈话办公室里还在扯闲蛋。

“主要还是思想层面的。”

李学武想了想,很是认真地讲道:“这本书是以我站在保卫科、保卫处以及全厂安全保卫协调的角度来看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总结。”

“不单纯的是管理方法和技巧,更不仅仅是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是思维上的。”

他点了点自己的脑袋,解释道:“这本书是我思考该如何以健全的思维模式,推动部门生态管理的正常化和良性自我发展……”

听着李学武的“高谈阔论”,丝毫没有把这次谈话带入到紧张或者严肃的情绪。

工作组的三人觉得李学武真就是来给他们上课的一般,就这么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你要说李学武是故意拖延时间的,还真就说不上,是杨骏主动追着问的。

而且,李学武讲的这些内容,不仅仅是三人,就连屋里的其他办事员也听的认真。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

真正的高人,只需要用语言和思想便能折服你。

你能听得懂,更能感受到自己和他的差距,甚至明白他所讲到的内容在你认知层面的高度。

这是很厉害的,因为只要你听了,就会有所想,有所得。

李学武讲的并不空泛,更不会翻来覆去,几个论点抛出来,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有书记员已经开始记录他的讲话了,特别的认真,一个字都舍不得落下。

直到李学武给自己的话做了总结,谦虚地表达了对刚刚耽误时间的歉意。

办公室里安静了得有几秒钟,众人这才如梦初醒,好像从顿悟中活了过来。

啪啪啪——

杨骏带头鼓起了掌,办公室内瞬间掌声响起了一片。

这就是李学武想要的效果,写书不是目的而是为他的工作思想立言。

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李学武的德行谁不知道,去家里和街道打听打听,谁不说他从小热爱学习,洁身自好,品学兼优。

立功就更不用说了,最大的功勋就在脸上呢。

立言则是他走上事业道路的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虽无有丰沛之资历,但用著作等身标榜功绩。

这个赛道实属逆天了,一般人还真就玩不转。

你业务能力超群,难免要在文字功夫上瘸腿。

李学武现在做的事明眼人一看便知,他这是在打通年龄限制壁垒,积攒跨越的资本。

拥有了这么多的条件,再行提拔和任用,谁能说出个反对的意见来。

这是阳谋最不可破。

关键是,李学武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实打实的。

能力、实力、才华,杨骏问他写书的事,在其他人看来难免有刁难的意味。

无非是讲李学武写书有人代笔捉刀,为了进步不择手段呗。

可实际上呢,对李学武的考察已经开始了。

杨骏用一周多的时间观察了李学武,也透过李学武观察了红星厂的管理层。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