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风向标

高端和低端会根据配置和实际需要来拉开售价,更能体现货真价实。

当然,二代羚羊的设计生产方案和计算公式都拿出来了,三代羚羊也早都已经开始立项了。

三代羚羊的发动机设计思路不会走目前这一款发动机的底了,毕竟技术和思路都太老了,跟不上发展了。

有这两款发动机垫底,红星厂未来还有三年时间来实现技术突破。

相信更广泛的国外技术加持,再加上红星厂越来越多,越来越雄厚的设计基础,这个项目不会等很久的。

“哎呦——”

就在李学武他们研究和讨论二代羚羊具体生产指标的时候,身后突然传来了一声惊呼声。

众人回头,原来是工作组组长杨骏,他因为不会操作,被突然放倒的座椅靠背吓了一跳。

“哈哈哈哈——”

——

“听说你们还在设计一款更大型的吉普车?”

鸿运一号车上,杨骏打量着车厢里的装饰和布局,嘴里却问起了题外话。

他好像跟定了李学武似的,走到哪跟到哪,就连外勤也是一样。

李学武今天有计划去联合储蓄银行调研,他听说后便叭叭地跟了上来。

尤其是听说这次调研用了厂里的鸿运一号车,他更是对这次外勤感兴趣了。

拥有桌板的座位,李学武坐在一边,他坐在了对面。

彭晓力则是坐在了李学武的身边,把各种材料递交过去方便李学武审阅。

之所以用这台车,一是这次出外勤的人多,二是这台车今天没人用。

如果用自己的车,杨骏跟着不太合适,要借用其他人的轿车,他又懒得开这个口。

所以,移动办公用车便驶出了红星厂的大门,往位于城里的联合储蓄银行京城分行驶去。

联合储蓄银行有总行一座,位于亮马河工业区,新建的办公大楼。

分行三座,分别是京城分行、津门分行、钢城分行。

有人问了,红星厂的联合储蓄银行不是才开张嘛,服务方向和规模都特别的狭窄,怎么就弄出分行了?

这是银行工作的规则,有了分行才能管理储蓄所,比如城里的储蓄所和亮马河工业区的储蓄所。

总行大楼那边楼下也有一间储蓄所,但主要用做办公。

对应的,有了津门分行,就能在津门孵化储蓄所了,钢城也是一样。

设立分行的另一个原因,红星联合储蓄银行要与港城东方时代银行跨接国际汇兑业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

李学武要看的不是总行那边的办公环境有多好,而是要看分行的工作环境。

从分行的经营状况就能看出现在联合储蓄银行的战斗力。

杨骏并没有问此行的目的,反而关心起了汽车工业。

也许是王志等人在汇报过程中的刻意隐瞒和避讳,让他有些收敛。

即便李学武没有提醒他注意保密,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你说的应该是坦途吧?”

李学武抬起头看了他一眼,继续着手里的工作嘴里则是介绍道:“目前还在设计当中,没有生产计划。”

“我也是听说的,”杨骏打量着车窗外闪过的街景,解释道:“上次你们搞的那个供应链大会上,对吧?”

“对,那是坦途概念车的第一次亮相。”

李学武将批阅好的文件交给了彭晓力,自己则拧好了钢笔挂在胸前。

他端起茶杯说道:“没想到您还喜欢汽车啊,对这个有兴趣?”

“就是好奇而已,毕竟看过红星羚羊一代了嘛!”

杨骏微笑着说道:“今天听你们讲羚羊二代的优秀,我是个人感官啊觉得你们厂真是真人不露相。”

“没您说的那么夸张。”

李学武笑着喝了一口热茶,放下茶杯道:“无非是技术的总结和堆叠,还需要自我提升,实现设计语言的创造能力。”

“你说的这些个——”杨骏点了点他,微微摇头道:“有的我听懂了,有的我是一点都没听懂。”

“呵呵,不是我故弄玄虚。”

李学武轻笑了一声,道:“我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是有理想的,所以在组织协调相关工作的时候喜欢总结和归纳一些词汇,显得另类了一些。”

“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开拓思路的人。”

杨骏夸了他一句,笑着问道:“你们厂汽车工业上市是有阶梯层级的吧,就是层序递进的这种关系。”

“您真是慧眼独具,高明!”

李学武反过来赞了一句,微笑着解释道:“吉普车一般会在上半年公布,年中量产,摩托车一般会定在下半年公布,年底量产。”

“其他汽车会与相关的发布和量产任务区别开,以方便应对特殊情况,就是这样。”

“嗯,工作上讲究方式方法。”

杨骏点点头,看着李学武问道:“你觉得红星厂的未来应该怎么发展才是对的?”

“或者说具体点,”他坦然地问道:“你是如何评价红星厂管委会班子成员工作能力的?”

“对这一次管委会成员的调整,你有没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突然了。”

李学武并未被对方的坦白所惊讶,只是语言和表现出来的而已。

他早就预料到对方会试探自己,或者旁敲侧击。

心里有所准备,应对起来并没有负担和压力。

“关于红星厂未来的发展,我不知道您看过我们厂的《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没有。”

他认真地介绍道:“这两份工业发展思路和指导文件是我们厂集体讨论、总结和归纳的宝贵思想结晶。”

“我相信这两份材料一定很能够解答您的第一个问题。”

李学武顿了顿,待对方点头确定后,这才继续回答他第二个问题。

“关于如何评价红星厂管委会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

他长出了一口气,略作思考过后坦然地讲道:“我们厂的情况您是了解的,班子成员数相对较少。”

“在面临主管更多工作,负责更多业务的同时,所有厂领导都过多地承担了一定的管理风险。”

李学武并没有避讳这个问题,更没有像车里其他跟随调研的同志想的那样,点领导的名依次评价。

他不避讳管委会的现实情况,又没有具体的指向性,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做的好的,也有欠缺管理经验和面对新鲜事物反应能力的。

听起来客观公正,甚至能说出几个实际的例子,必然对外贸易经验的欠缺,一些事情处理的能力不足等。

在举例的过程中,他是有直白地讲了相关领导的名字,但也分析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客观情况。

不能说李学武在针砭时弊,可也不能说他徇私舞弊,包庇事实。

能在这种场合,较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厂领导在一些工作上的不足,在车上众人看来已经殊为不易了。

这可不是组织生活会议,当着工作组的面,李学武可称为胆大妄为了。

可细究起来,他并没有攻击谁,更没有掀红星厂的老底,或者家丑外扬。

杨骏听的很仔细,甚至在笔记本上做了相关的记录。

李学武讲的并不空泛,从各项业务、项目以及相关的变革,他都有讲到哪些领导做了工作,哪些领导做了配合,哪些领导有认知和经验上的不足。

其实就算他说了不好的话,以这么详细的举例和实际情况,相关的领导听见了也不能说出什么来。

可贵的是,李学武并没有给谁上眼药,一视同仁。

甚至他还评价了管委会主任李怀德在处理飞行器安置业务上的失误。

这件事厂里很多人都清楚,李学武就这么堂而皇之地讲了出来,甚至剖析了李主任出现这种失误的原因。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