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3章 别误会!

所以在周五上午,由韩殊作为引荐,李学武陪同薛直夫走访调研了京城的几家医护学校。

着重考察了目前医疗高校的毕业生情况,也了解了当前的医疗科学发展情况,为接下来的医疗建设做准备。

走访的几个大学都对红星厂将要建设一座大型综合医院的计划表示了惊讶和怀疑,不敢相信一个工厂要建设这么大的医院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赚钱呗!

医疗资源的虹吸能力有多高,这里不做解释了,不了解的人去大型医院看看有多少进出的人就懂了。

也别说这个时候的医疗全部免费,医院不赚钱的话,太片面,太刻板印象了,不赚钱医院怎么活。

反而是市场化经济变革的时候,有不少医院出现了问题。

这个话题太沉重,也太大了,不讲了,单说红星厂搞的医院。

基本盘是生态工业区内的厂职工和其他住户需要。

厂职工在京就医的基础人数在五万人以上,算上家属又要亏大三倍到五倍,再加上虹吸效应。

李学武要求工程部门把医院做的大大的,哪怕是现在建了要浪费一些资源,也要先搞起来。

等以后人多了,需要了,再建设的时候这土地可就不便宜了。

医院的楼比主办公楼还要高,还要大,还要多。

病人多了,对医生的需要也就多了,没有医学院的支持怎么能行。

所以薛直夫同李学武走访的这几家医学院都有意愿与红星厂展开合作和医疗人员的交流。

主要是想把毕业生以实习的名义分配出去,再跟学校里养着,实在是养不起了。

为啥李学武要在这个时候建议谷维洁广撒网,全国捞大学生。

都知道大学生是个宝,但在这个时期,真干大量招录的真不多。

且这个时候诸多工厂和单位都还忙着大学习呢,谁会关心厂里的未来发展和人员基础结构的调整呢。

韩殊的关系还是很硬的,在座谈会上,李学武也是就生态工业区的概念讲了红星厂医院的情况。

东城区最大、实力最强、综合能力最强、医疗设备最先进、医疗力量最好……反正不怕钱。

前面说什么都没用,后面六个字可抵万金,老李的原话。

不仅要在京城建设综合型医院,还要在钢城建设红星第二医院和疗养院。

条件合适的时候,还要兼并几家医学院,打造集团所属的医疗体系。

在现有的规划和计划中,医疗和教育的地位是对等的,这两样与住房构成了红星厂福利待遇体系的支柱。

也就是说,这三样建设好了,其他的福利待遇有所不及,也会远超其他企业。

而这种软实力对企业的发展是很有支持力度的,招收大学生的时候给对方说明了,三年后包分房,子女从幼儿园到进厂一条龙,企业有自己的也是最好的综合型医院。

你就说,什么样的工程师和大学生招不来,未来越发展越好。

打造医疗体系的背后是对医药体系的锚定和标注。

有了独立的医疗体系,再反过来发展中医药体系,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山上的中草药种植研究可有一年了,再过一年两年的有了成果,就是收获的时间了。

内地的中医药发展现在这个时期是很迅猛的,虽然技术上有限制,西医的发展也盖过了这种势头。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广大农村是以中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西医的白药片虽然灵,但还没有这么快占据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草药的种植与开发是要对外的,五丰行就有意与红星厂开展药物工程的合作。

但是,李学武坚持建议李怀德再等一等,等到与京城中医院合作的中草药种植技术发展成熟后。

也就是说,要占据主导地位,以绝对的优势攻克港城的医药市场。

你说内地用中药的多,其实港城也多,东南亚更多。

且主要的药材都是从内地出去的,都是生药,加工在外面。

原材料能赚几个钱,李学武建议李怀德做成品中药,是带包装的那种,直接卖技术钱。

现在李顺手里的药方不是太多,用箱子装了几大箱子而已。

珍本医术早就妥当保存了,这是李家的传家宝。

医疗机构与医药机构并行开发,就算是现在的医疗体系,红星厂也不会吃亏的,更不可能倒闭。

但医疗体系的架构是时候开始搭建了,红星厂医院从去年开始就在各单位、各医院挖人了。

只要愿意来,保证待遇和安全,绝对没有乱七八糟的事。

所以现在看红星厂医院大夫都快比病人多了,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还要两三年。

但三年后绝对是不一样的,哪怕现在医疗人员富集,也要有万全准备迎接三年后的大考。

红星厂的集团化考核在医疗水平上绝对是要提分的,且要表现出压倒式的优势。

李学武拜托姬卫东在港城帮红星厂筹备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相关的技术,就是为了三年后的腾飞。

进口设备和富足的医生资源,在最初的发展上就要占据绝对的优势。

没人知道十年后、二十年后医疗体系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

但李学武知道,在这里就要开始布局了,且是布局的决定因素。

房子搭建的大大的,钥匙是要攥在自己手里的,体系搞的再好,没有配方还是无以为继。

结束调研后,红星厂与几家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包括招录医学生进厂实习,给予适当待遇。

同时,红星厂将向几家医学院提供福利待遇体系,并将医学院纳入到联合贸易、工业和三产体系中。

——

周六这天,李学武下班后往四合院这边拐了个弯。

天气热了,怕老太太和大嫂赵雅芳热着,也是怕孩子热着,刘茵特别惦记着。

钢城那边搞试生产,电子电器厂生产了一批电风扇,交给厂里试用,并且收集和反馈意见。

李学武家里有空调,但没有风扇,便掏钱买了两台给这边送来一台,他是惦记大侄子的,也是怕母亲惦记着家里。

你说这个时候电视机有了,收音机也有了,电风扇家家不都得有啊?

嗯,做梦都不敢有。

买电风扇的钱和票都能买台收音机了,谁会那么傻!

所以绝大部分家庭是没有这玩意儿的,尤其是北方,天热纯靠身体硬抗,只要晒不住就没啥事。

但是工厂那边就不一样了,又是大风扇,又是大冰块或者喷水降温啥的,老百姓没那个条件。

韩建昆从车上把电风扇搬下来,可成了四合院里的焦点。

“这啥玩意啊?武叔,是风扇吧?这玩意儿可真好看!”

棒梗跟屁虫似的跟在李学武的后面一个劲的粘着牙,眼睛盯着韩建昆手里的家伙。

韩建昆由着李学武的示意前头走了,搬着风扇过了垂门往李家去了。

李学武则是跟院里纳凉的邻居们打招呼,这个时候人不多。

毕竟在家的都要做晚饭,等着爷们和孩子们回来吃饭。

京城的爷们在这个时候活的可是潇洒,尤其是老派的爷们。

下了班回到家,洗完脸坐椅子上要是没有饭菜端上桌,那必然是要拍桌子骂娘的。

所以院里这会儿多见老太太们,不用做家务了,天黑眼睛也不好使了,不跟家里碍事就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