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1章 条件还挺好?(搞不动了,4k,1k放

“我们的高音速风洞建设虽然还差点意思,但是亚音速风洞已经比较多、比较好了,而这个飞机,是亚音速的,正好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多吹风洞,理论不够,试验来凑嘛!”

空气动力学这事儿,在半个世纪之内,理论是永远都不够的,只有试验,大量的试验才能解决问题。

而我们的风洞建设现状,也是高振东压根不考虑超音速和隐身相结合的原因之一。

只要能隐身,亚音速就够用,而超音速风洞的试验条件也远不如亚音速风洞。

同志们一想,还真是!

不得不佩服,振东同志那是把所有的条件,都考虑了进去。

同志们心里美滋滋的,端详着高振东在黑板上画的那个图,此时这张图在他们眼里,已经成了彻底的宝贝。

而此时,有心思仔细品味这张图的同志们,才从这三视图上看出些门道和疑惑来。

门道自然不用说,相互平行的机身轮廓线条,光洁的外形,凸出的腹部和机翼……

而疑惑也有。

“高委员,这个进气道在飞机背部?”

“对。为了把进气口和进气道遮住,这样地面雷达就看不到进气口,对隐身很有好处。”众所周知,进气道的处理对正向rcs非常重要。

“可是这样大迎角性能会受影响吧,这个结构大迎角进气效率很低,都被机身遮挡了。”

“这是个轰炸机,不用大迎角性能。”空装局的同志都会抢答了。

“不过高处的预警机依然能看到吧?”

这下连空装局的同志都傻了,好像还真是。

高振东看了这位同志一眼,眼里满是笑意:“都隐身了,就不要低空突防了吧,这个飞机飞到和预警机差不多甚至高一点的高度,同时做好进气口锯齿、进气道s形等处理,影响不大。”

空装局的同志恨不能给自己一下,还是局限了,局限了。

“那这个喷口也是在飞机背上咯?”重飞厂的同志问道。

难怪总觉得这个发动机喷口看起来怪怪的,还以为是高委员画图手艺太差,没想到人家是故意的。

“对!这个喷口就是在飞机背部,这样能减小飞机的红外特征,降低红外探测距离。”

同志们瞪圆了眼睛,合着你说的隐身,还不止雷达?

看见他们的眼神,高振东解释道:“随着技术的发展,红外的发现距离也是很远的,能处理自然是要处理一下。”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