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雅这个事情,古时候我们给周围起名字,大多不会和这个字粘上半毛钱关系,有的名字,甚至连反犬旁都带上了,比如夷狄的狄等等,带上这个偏旁的,能有多看重?
“他们还是这么不老实啊,这次可是吃了大亏。领导,你说他们到底怎么想的?几十上百公里的腹地他们也敢摸进来?真当我们是摆设不成?”总工笑道。
领导也是一脸莫名其妙的摇摇头:“这我哪儿想得通?上面都有人想不通呢。”
总工也笑了:“你这话也对啊。不过这次作战,这个便携防空导弹的命中率好像和靶场试验不太符合啊,6发弹就中了2发,33%的命中率好像有点难看啊。”改进后的便携防空导弹,在雪城的单发命中概率已经一举提高到了75%~80%之间,这个33%看起来好像是很离谱。
没想到领导却是笑着摇摇头:“我看呐,三分之一的实战命中率,一点儿都不难看,好看得很呐!”这就是实际带过兵的人,与纯技术人员之间的不同了,一些看似离谱的数据波动,在他看来压根儿就不是事儿,重要的事情是敌机一架都没跑掉,重点问题解决了就行。
而且领导很清楚,实战条件下想打出靶场的成绩,那是不可能的。
老毛子的箭-2便携防空弹,后来实际的实战命中率不过10%出头,虽然那东西的技术水平比我们现在这个差了不少,但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总工想了想,也没反对领导的意见,只是提了一句:“那这样,我把作战的详细过程转发给导研院那边,让他们自己看看,有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
这是老成持重之言,也不下结论,过程告诉你们,你们自己仔细琢磨琢磨。
领导想了想,点了点头。
还在雪城搞试验,就接到通知的导研院便携防空课题组,一看这作战过程就傻了眼。
事情是好事情,别管命中率怎么样,但是这个还在实验中的新式武器,已经成功击落了2架敌机,6枚导弹击落两架直升机,抛开命中率来说,其实无论是实战效果还是成本比值,都还算漂亮,特别是后者,能让他们乐出声来,太值了!
但是这个6发只打中了2发,特别是射失的四发,听描述的飞行轨迹都非常诡异,看起来有点像前一次的掉弹,但是又不应该,类似的情况,在雪城从来没有出现过。
一群人开始分析,各种想法都有。
“是不是因为高原那边温度太低,控制电路出问题导致的?”
与几十年后那帮搞diy的疯子,整着液氮往cpu上怼,追求极限超频不同,实际上电路这东西温度高了不行,低了同样不行。某些水果容易被冻暴毙,除了电池原因,和电路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