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高主任居功至伟(3k)

到了这个时候,程序的固化程度被减轻了,被固化的,是计算机的指令集,以及这些微程序,至于主程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的。

直到 ,这也是那个年代国产计算机最终没有通用产品的原因之一。

高振东前世满网络搜资料的时候,见过一本 ,上面的内容,就是这个情况,搞得高振东差点儿没看懂他们的例题,总觉得中间少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微程序这一步,高振东上大学的时候,早已消亡。

那个时候,计算机的系统参数里面,会直接把这套计算机系统支持什么语言给写在里面,这在日后的人看来,这很不可思议。

比如djs-6,支持algol 。

tq 。

等到了djs ,它仅支持三种语言,algol60、fortran、basic。

有了djs 、算法语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了。

看得出来,微程序这种方式,还是不够灵活,最终,彻底的冯诺依曼架构完善了,不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复杂,前后交叉,有进有退的。

冯诺依曼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组织在同一块物理内存中进行调用,可以频繁修改任意部分的内容,让计算机的灵活程度达到了顶点,这也就是为何当代的通用计算机,普遍采用这个体系结构的原因,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效率会低一些。

而另外一个常见的架构是哈佛结构,这个结构与冯诺依曼结构的不同是,它的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是分开的,而且是直接使用的两条独立的数据总线分别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效率会高一些。

大部分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哈佛结构,包括 ,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结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分野也在逐渐变小,终将消失。

这些是后话,在 。

高振东也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我的晶体管计算机,就是走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也为下一步的计算机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把通用化的种子撒下去,在高振东看来,这其中意义甚至比这套晶体管计算机系统本身,还要重大一些。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