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一步两步望南方,顺藤摸到征伐地

秦天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华夏诸脉,谁无贵胄?」

…祖先披荆斩棘,每一块土地都是带着血和算计…

秦天依的家室也不简单,她的身份血脉和南洋的东蜀秦家势力相关,其家是因为东蜀内斗,而投汉朝的分支。

南洋原本是东蜀的地盘;最近一百年,现汉的影响力才从南洋千岛区域逐步压到东蜀。这其中,秦天依的家族是帮着现汉穿针引线。现汉才一步一步接盘了东蜀时期开拓的南洋诸岛地区的经济民生。

秦天依是有资格讲解的。

秦天依:南洋地区采用的是分封和自治并行的二元王国制度。这是来自于东蜀,在东蜀国的官方教科书中,他们在沿海地区建立恢弘的城市,邀请本土头人进入城市共议政事。

使用封官许愿的方式拉拢了当地的土着头人们。原本居住在岛屿内部的土着头人,在取得了东蜀给的印绶后,就非常高兴了。

现汉打到这里,认可了这套叙事观点后,进一步推进汉化策略,甚至进行过更加怀柔的政策,结果土人畏威不怀德,具体代表事件就是七十年前,吕宋的土人家族们,驱逐刘氏;他们拿了朝廷的印绶后,又学着欧罗巴妖僧思维搞联邦制。才惹怒了现汉,制裁到了今天。

几百年前东蜀在南洋开拓进程中,在南大洋岛屿上,随着港口建造成功后,巨大利润让土着头人们眼红,这些被封官许愿的部落高层集体搬到城市中后,享受在港口内收租生活。

然而就在这些头人们进城沐浴汉化的时候,汉风也在下乡。东蜀通过移民和分配官僚的策略,带着数万百姓进入岛屿内垦拓。

宣冲对此理解:汉民族之所以连绵不绝的缘故,是基于「土地取食」的效率高。

当别的民族的宗教还是以战争凝聚力创造出一个个战神来崇拜的时候;汉民所有重大风俗习惯都和种田相关。以至于一个地区,哪怕在灾荒后只有几十户人口,最后还是能枝繁叶茂填满区域空间。

当土着贵族们集体放弃土着们,放弃了对岛屿内部的控制后;东蜀则是派遣了数万户口汉民在内部开拓种植业,并且派遣了熟知天文历法的官僚们去定下风俗。

这一过程中,大量主动和被动汉化的土着们在接受先进农业耕作知识的时候,眼睁睁见着自己被来自北方的汉家耕种组织抢走了耕作生态位。

秦天依:要说在种地这个行当上,我们是真的卷啊。

宣冲对此点头,赞成道:「土着的底层们,刚从刀耕火种走出来,哪能和北边卷出来种田的宗族们竞争?」

对汉民们来说,南洋这地方的水热条件太好了;修建水渠,用牛拉着曲犁,就能开出上好的水田。一年,两年,三年,打出来的粮食越来越多,然后在灾年换土地,结果一代两代三代,汉民的土地越来越多。

土着们也不是没有反抗过,但原先部落的统治阶层都进城了。

同时现汉和东蜀力量强大,不会像主时空那样,让西洋势力在其中作祟。土人反抗力量,比起现汉历史上那些高烈度「苍天已死」活动弱多了。

吕宋刘氏失国后,现汉则是对该地区彻底「霸道」压服。

现汉的「砂月」(砂拉越)藩国的国主,曾叙问汉家大儒:「土人起义算不算天心不谐?」

在南洋钻研霸道的那位周姓大儒给出了至理名言:「斩木为兵,齐声宣号者,人也;林中嗥啸者,人乎,兽哉?若为人嚎,亦为腐食进而狂病患也。」(翻译:就你们也配说天人相悖?地都不愿种,你们的病,不过是吃腐肉导致的。怎幺能说是我们治理问题呢?)

砂月国内的汉民大族们,就这样接力好几代,帮土人们治疯病。实在是大善。

本岛土着去了海边拥抱了文明,大量进入水手行业,城市中下层服务业,族裔扩散到了环印度洋,但是千岛地区却是形成了独特的华语文化区。

现汉坚持「天心相和」的政治正确,让南洋中汉民比例稳步上升。儒家不会像「国际四大粮商」那样没下限。

除了失国的吕宋;海商们在吕宋是百无禁忌,人为制造粮食市场危机,制造化肥危机。这一切都因为吕宋在「王化」之外。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