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后的现汉没有海防危机,即使是西方蛮夷最擅长的船炮,都比不过汉地本部技术积累。
现如今整个广珠口的造船业,就不下于欧罗巴的任何一国;
话说风帆战舰时代,由于现汉缺乏优良的橡木,海上对抗还吃那么一点亏。
但到了铁甲舰时代,各种舰船吨位体量,就和本地蟑螂一样,敢在体型上争超一流。
现汉闽省珠广区在钢铁冶炼产业和造船业上对周边的岛屿国家都是断崖式领先。
整个南洋就是闽南商人的后园,类似于欧罗巴把非洲当作资源刷新点,前世北美把南美当作保留地。
宣冲:不过现汉海军其实是有“骤然衰落”的风险,因为现在对抗,都是为了应对东蜀这个区域的大敌;一旦大敌离去了,海商们还会有积极性维系舰队吗?他们还会热衷于在汉土内投资造船工业吗?
…金融的流动性,最终会导致背叛…
不同于泰西海上掠夺,建立奴隶贸易点,汉商在殖民地上的态度是狡兔三窟。
宣冲在调查南洋地区的华语圈子扩张范围后,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那就是闽文化已经是一个不下于中原的文化圈,其整个湳海区域已经成为了不下于“地中海”的超级文明圈。
一个“罗马”环,已经在南洋形成了。如果说现在岭南和北边裂开,这边体量是不下于两淮经济圈了。
在现汉建立后,中枢强化了对陆上所有地方的权威,海商们作为掌握大量财富的集团,一方面是攀附官方,另一方面在南洋扩张;按“围棋”中规则,要做两个“活眼”。
海商现在和现汉朝廷在“东蜀”这个战略目标上是一致的,其他方面有矛盾。
宣冲翻阅历史,发现朝廷有人早有先见之明。
两百年来,每一个海商都在南洋地方上一些村子内建立了自己的“货物”销赃点,同时也派遣族人入住这些村子。这些南洋的村子呢,也挂上了海商旗帜。而留在当地村子的接头人,也因为娶了当地人逐渐成为村老。
这样的海外设村,就超出朝廷控制之外,而朝廷其实是在意的。
在三百年前,南洋大航海时代早期,海商们不吃窝边草,但很容易吃到别人的窝边草。偶尔有一些村子被抢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汉历 ;这场火拼之战并没有如同宣冲主世界时间线的明末那样,出现“郑芝龙”那种一统南边海权的怪物。
当时现汉朝廷刚好是强势时期,且当时出现了一位能够在中枢说得上话的岭南总督,这位总督在南洋海商大战的最关键时刻,叫停了海商之间相互攻伐!
用后世的眼光来看,这位岭南总督并不是为了什么“避免生灵涂炭”,而是南洋海商们一旦出现统合,出现了一个超级怪物后,朝廷就尾大不掉了。
并且朝廷当时正在经营西域,缺乏财政,正需要税务,需要从南边海商身上收税。所以这位总督的政策就被采纳了。
而海商们相互之间,也都不想让争斗蔓延到陆地上,波及自家妇孺。在朝廷愿意出面管这件事的时候,相互之间也都约定了江湖规矩,海上拼杀是可以,但是到了岸边就不准许祸及家人了。否则就是不讲道义。
各个大海商们在总督大人主持的会议上握手言和后,圈定了自己的岸上接头点。
为了占地盘,他们将陪着自己海上打天下的老人们分配到各个殖民点做“保长”。
这属于在朝廷的监督下进行圈地,整个南洋几乎沿海每一处长久村落带背后,都是有人。自此,按照朝廷在南大洋划分的势力范围,分出八大海商派系。
啥,为啥叫做“海商”而不叫“海贼”。
海商们:啧啧,孩子你太不懂事了!成王败寇,叔叔我翻船了。你叫我海贼,我不挑你礼,但是我现在得给朝廷纳税,给朝廷水师各个基地供奉给养,你还叫我贼!你是想要挨铁拳了。
这位总督姓周,宣冲现在所在的舰队指挥官周胥就是这位大人的后人。
在海军宿舍中,宣冲调查了一个月后,合拢笔记本:逻辑闭环了,我知道“为什么我被邀请入会”“谁希望我入会”“希望我入会参与什么”了。
然而宣冲跳出方框,在地图上勾画:”东蜀被灭后,造船业有概率会出现一波转移。这波产业,我得好好合计合计,看看咱家能不能吃掉这一部分“落后产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