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不正经的帝国主义者

如果用现代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他们决定把救济金与食品价格通胀指数挂钩。

根据法官们的计算,假设1加仑面包价格为1先令时,一个贫困的人每周需要3先令收入才能满足自身需求。

而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家庭每增加一人,则每周的收入需增加1先令6便士。当面包的价格在1先令之上每上涨1便士,他每周就需要多支出3便士,每位家庭成员则需要多支出1便士。如果他的工资水平达不到这个标准,那么教区应该在救济金中替他补足。

作为一项提倡社会公平的财富再分配计划,《斯皮哈姆兰法令》的提出无疑是成功的,许多原本按照标准无法领取救济金的穷人也因此得到了社会救济,并得以借此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是对于政府财政来说,《斯皮哈姆兰法令》的通过无疑是灾难性的。

由于物价的逐年上涨,与通胀指数挂钩的‘工资补贴’也狂飙突进。仅在 %,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更糟糕的是,由于工人的工资差额会由政府补足,所以许多劳动密集产业的工厂主会刻意压低工资价格,因为哪怕他们只开每周一便士的工资,教区也会将工人收入补足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加之,由于穷人只能在户籍地的教区领取工资补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也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自然不能为信奉自由主义的辉格党所容。

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废奴法案》《工厂法》《新济贫法》虽然是三项改革举措,但实际上却是一套连招。

《废奴法案》需要付出 ,放这些成年壮劳力进厂,提升工厂的工作效率。

《工厂法》禁止9岁以下童工在纺织厂工作,限制 ,更是由于儿童的工作效率过低,并且任由孩子过早工作会直接损害不列颠未来的发展潜力。

至于童工出清后留下的工作岗位,则将会由《废奴法案》释放的奴隶壮劳力填补。

而为了达成前两个法案,尤其是为了凑出《废奴法案》需要支出的 《伊丽莎白济贫法》上动刀。

在议会改革完成后,辉格党对《伊丽莎白济贫法》动刀是非常有支持基础的。

众所周知,土地贵族、教士、银行家以及军队是托利党的基本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