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时候都是柯延昌在说,朱翊钧在听,有的时候,朱翊钧也问一些问题,话题逐渐从农药变成了农事。
比如中盛良薯一号的培育,速生杨的推广,大明在多地栽种了数十万亩的速生杨,人工林的轮种,好处很多,每多种一颗速生杨,就少一棵树被采伐。
大明对木材的需求几乎是无上限的,但大明的植被覆盖率也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如何在发展的过重,防治水土流失,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大明发展路上遇到的难题。
“大医官们对中盛良薯产出的土豆,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试验,启用了三百个标本,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土豆确实有资格成为主粮,即便是重体力活儿的劳作,也不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朱翊钧说起了土豆作为主粮的医学实验。
大明大医官们虽然没有太好的检测设备,但有皇帝特批的标本进行直接试验。
土豆的营养价值得到了实践的验证,这种产量高的农作物,的确可以更加容易的喂饱大明百姓。
“真的是个可喜可贺的消息。”柯延昌眼前一亮,这种高产量、易种植的农作物,最怕的就是缺乏了大明尚未了解的东西,导致不能长期服用,不能成为主粮。
现在看,可以暂时放下这个顾虑了。
“朕听闻柯博士还帮宁远侯开辟了五十万亩的田,详细讲讲。”朱翊钧说起了西域开拓的事儿。
柯延昌极其感慨的说道:“还是要谢过宁远侯的救命之恩,在哈密找盐生植物的时候,被马匪给抓了,是宁远侯四处搭救,才把臣给救了回来。”
“马匪?”朱翊钧立刻就感觉到一股凉意,从尾椎骨直冲天灵盖!
柯延昌要是出了什么事儿,朱翊钧怕是要把西域的马匪全部撕碎,都不能解恨。
大明外派的农学博士,都有五十名缇骑随扈保护安全,可不是让柯延昌一个人在大漠里晃荡,可能正是因为有随扈,才让马匪觉得这是一条大鱼。
柯延昌找到了一种盐生植物,让人送往嘉峪关,身边护卫力量减少,就被马匪给围了。
马匪求财不求命,李成梁得知消息后,让马匪这条道上的虎爷出面,把人保下来了,虎爷是投靠李成梁的马匪之一,算是招安了,原名马三虎,在道上颇有威望。
马三虎把人赎了回来,李成梁并没有发作,倒是马匪们炸了锅,直接把劫了柯延昌的马匪窝给端了。
马匪们不这么干,李成梁就要把所有的马匪窝都端了。
朱翊钧了解了事情的始末,柯延昌不让人上报,是他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出门在外,遇到什么危险,都不算稀奇,为了这点小事,惊动圣上,责问地方官员,会给柯延昌以后的出行带来些困难。
“该死的马匪!”朱翊钧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他不知道也就罢了,知道就不能这么善罢甘休。
大明在西域拥有宁远侯坐镇的武装力量,这些马匪成了大明重开西域路上的绊脚石,那就碾碎他们就是了。
朱翊钧立刻让李佑恭下章宁远侯,这些马匪,应剿尽剿,用他们的人头,为营造安宁西域出一份力。
柯延昌说了很多西域的情况,和大明士大夫想的不一样,西域上到国主、万户贵族,下到百姓,竭诚欢迎大明王朝前去王化。
因为按照西域人的经验,中原王朝来了,青天就有了,日子就会安稳下来。
只要中原人一来,就有西域人支持中原人建立统治,甚至在西域有句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两汉交际时候,西域和中原断绝了联系,光武帝再建东汉,国力有限,没有重开西域都护府的打算,西域被匈奴统治,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可谓是人神共弃。
在西域诸国反复上奏请命的情况下,定远侯班超再通西域,经营三十年,给西域带来了安定和繁荣。
到了唐末,西域再次和中原断绝了联系,一直到南北两宋交际的时候,辽国的耶律大石跑到了西域建立了西辽,也获得了西域人的拥戴,并且耶律大石干的很不错,把西域经营的极好。
对于西域人而言,中原大皇帝派去的人是可信的,他们不太相信从其他方向来的人,这些统治者,只能带来动乱和杀戮。
西域这块地方,自古以来被四面八方的统治者征服过,北方的匈奴,南方的吐蕃,西方的波斯、帖木儿,这些统治者,一个比一个残暴,一个比一个抽象。
只有来自中原的统治者,会推广农业技术,会兴修水利,会调解西域诸多邦国之间的矛盾,结束征战。
班超当年留下的穿井、坎儿井技术,依旧庇护着所有的西域人。
而且和皇帝、士大夫想的完全不同,西域是个农耕区,而非游牧区,每年依靠雪山融水、地下水发展出绿洲耕地,农耕区域的百姓,自然更加趋向于农耕的中原王朝。
就是天山以北的放牧区域,当地人也会种点什么,而不是随水而栖,随时令迁徙,过的是定牧生活,他们对迁徙并不认可,当然,这世界上,也没人愿意当流浪汉。
李成梁营造铁门关和温泉关,就得到了当地人的支持和拥戴,因为李成梁干的事儿,似乎和班超没什么不同,垦荒、兴修水利、营造关隘防止入侵、调解各方矛盾,停止杀伐。
当然,绝不是说没有死硬分子,需要使用武力的时候,李成梁从不吝啬就是了。
柯延昌的意思是,重开西域,比朝廷预想的要简单一些,至少是有很强大的民意基础和历史惯性,百姓并不抵触汉人前来建立统治,有了这个前提,很多事情,做起来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