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姚光启的办法:发房子

朝廷不推行丁亥学制,民间自然会有更加昂贵的私塾去代替。

权力,从来不会有真空,当朝廷不去做,自然会有人做,并且掌控权力。

姚光启说的第一个办法,根本就不是办法。

大明从皇帝到万民,早就被漫长的历史,烙印上了政治绩效的思想钢印,青天大老爷要有能力有责任,对一切进行兜底、对一切进行负责,如果做不到,就滚下去,换个能做到的人上去。

朝廷选择停止推行丁亥学制,减少推行普及教育的力度,朱翊钧这个青天大老爷,会在万历维新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被推下去,哪怕万历维新是朝廷主导的,他朱翊钧是万历维新的主心骨。

政治绩效的思想钢印,就是如此,天命既失,就不要怪群雄蜂起。

“姚一刀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冯保觉得姚光启讲的没问题,要对夷人进行减丁,防止其坐大后,威胁到大明。

朱翊钧有些哑然失笑,笑着问道:“姚一刀?”

“姚光启的绰号,大家都这么叫他。”冯保回答了这个称呼的来历。

姚一刀即是说他脸上那块疤,更是说明姚光启做事风格,喜欢快刀斩乱麻,比如叫魂案,直接把自己赌了进去,若是真的有叫魂术,就对他施展,最后得了个大功德士的赞誉。

一切经济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口问题。

那么,解决经济问题的万能灵药是生育,自然会引发一种思考,对生育主体,也就是女子,进行普惠,是不是就可以提高生育了呢?

姚光启认为是也不是,很简单,他前面也讲到了,更加愚昧,生育才会更高,只看生育的话,这法子真的不行。

姚光启列举了唐朝多位公主终身未嫁的故事,把这件事掰开了、揉碎了讲明白,希望朝廷不要走大唐‘闺门失礼’的弯路。

在大唐,尚公主等于娶了个活祖宗。

这从大唐国初就是这样了。

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了高阳公主,高阳公主和玄奘徒弟辩机私通,这点丑闻,传遍了天下,房遗爱这帽子戴好,被人笑话了千年。

自那之后,大唐的公主就很难出嫁了。

唐宪宗为自己女儿岐阳公主遴选驸马,所有人的反应是‘皆辞疾不应’,等到唐宪宗为广德公主择婿时,发展成了‘衣冠多避之’;唐文宗的四个女儿都没能嫁人,出家做了道姑。

皇帝要跟名门望族联姻,而天下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在婚配这件事上,皇室、名门望族、普通百姓是一样的。

大唐把这种现象叫做闺门失礼,就是进了家门,骄横专制、蛮不讲理、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还觉得理所当然,这些皇帝不能接受、名门望族不能接受,百姓之家就能接受了?

大明乱来,那大明就要再走一遍闺门失礼这个弯路了。

没必要再走弯路,生产力达不到的时候,搞这些有的没的,只会把大明搞没了。

姚光启写了很多,比如生产资料归属、生产关系改变等等,这些都是万历维新一直在念的经。

想多生孩子,好办,生产资料再分配,生产关系更公平,分配制度更加合理,让人们对未来饱含希望,就可以做到,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一点点去建设制度,远没有愚民来的直接快速。

很麻烦,也很危险,既得利益者也很难对付,要是那么容易拿捏,历朝历代的变法,就不会以失败为主了。

念经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很多经,念起来对个人而言,也有些危险,比如阶级论第三卷斗争卷的经,姚光启的身份就暂时念不得。

姚光启除了念经之外,给出的具体办法,非常有意思,他给的办法是:发房子。

姚光启、王谦、李乐、申时行这些出身松江府地面的官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思考问题往往更加向物质层面考虑,也就是衣食住行。

申时行、王谦要用衣食住行对抗权力、金钱对官僚的异化,用松江纺官厂来对抗纺行业垄断资本这个庞然大物。

从物质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而不是从心性、道德等方面去解决问题。

发房子,先在官厂试行,官厂本就是发住宅的,不过发的没什么太好的章程。

不婚、新婚不给房,生两个孩子,就给一间房,但关系是租赁,生三个孩子,租赁全免,四个孩子,则将房契交给匠人夫妻。

“发房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眉头一挑,姚光启这显然是邪招。

大明官厂分配官舍,闹出了不少的乱子来,王崇古、王家屏等工党在各个官厂,营造了不少的万户园,专门发房子住,但是如何分配,一直没什么太明确的章程。

现在,姚光启给了一个章程,两个孩子的匠户,优先给房,四个孩子,房契到手。

之所以要在官厂推行,其实是为了政策更加平稳的落地。

官厂给官舍,主要目的是奖励生产,对于官厂而言,房子主要是建筑成本,这东西在当下也不是特别昂贵,一间小院,建筑成本也就三银不到。

姚光启给这个办法,理由也非常简单,要把福利给到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而不是那一群不事生产,只想要侵吞公利的败类。

愿意做多个孩子的父母,是一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群体的表现。

朱翊钧忽然想到了魏国公徐邦瑞,提议给京营、水师军兵妻室月粮。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