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数年的整理分析,对比了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翰林学士们终于有了初步的结果,呈送给了皇帝一个堪称疯狂的定论,那就是:商周同源。
这个结论是十分颠覆性的。
在万历年间,大家认为周的建立时间很短,周太王公亶父,逃到了岐山,建立了周方,周太王、周王季、周文王、周武王,周朝只用了四代人,就把人家商朝传了不知道多少年的王朝给倾覆了。
而现在,通过两地发掘的这些甲骨,确定了周王和商王祭祀的是一个老祖宗。
在商周的祭祀中,自己的神,只吃自家的供奉,而自家也只祭祀自家的祖宗,你外人祭祀,这神也不吃。
岐山凤雏,周原甲骨,都是周太王之前发生的占卜,和商王祭祀的祖宗,是一致的,占卜的行文、文字都是高度类似。
周方这个诸侯国,出现的时间,比记载的时间要早得多。
不是四代人努力,而是不知道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
商和周其实是一家人,周方也用人祭,只是到了周公旦的时候,这人祭才算是彻底取消。
既然商周同源同宗,那就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周礼》,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对儒学士而言,几乎是一个和神存不存在一样的根源性问题,商周同源就彻底否定了周礼的神性。
在传统儒学中,周礼被认为是法三代之上,这三代之上不是夏商周,而是尧舜禹。
其叙事为尧舜禹的时候,一切都很美好,后来商朝代替了夏,搞起了人牲,弄得天下道义皆失。
周朝把尧舜禹的礼法重新捡起来,再次推行天下,这道义才得以回归,周礼,可谓是尧舜禹天命传递的象征。
儒家道统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周公之前为古圣,孔孟为圣人。
翰林院的学士们,经过了长达五年的讨论,最终遗憾地宣布:周礼,是周公旦的礼法,而非尧舜禹。
周公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发死后传位给了周成王,可是周成王刚继位年纪还小,就发生了叛乱,周公旦率军东征,明德慎罚,以礼治国,有了成康之治。
在周公摄政之前,周的礼法和商朝的礼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周公摄政之后,才开始改制。
在周公之后,周用了数百年的时间,不断的对《周礼》进行修修补补,才形成了儒家尊崇的周礼。
“周公,有点太厉害了。”朱翊钧看完了翰林院的文章,得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
以前人们认为周礼强大是因为周朝强大;
但现在翰林院找出这些甲骨,证明了是因为周公这个人厉害,周朝才因此而强大。
周公个人奋斗,才是真正的鼎革,真正的其命维新。
“如果商周真的同源,那《尚书》对周公的记载,确实是有些保守了。”冯保十分认同的说道。
“商周同源,周礼溯源。”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摇头说道:“这文章一出,这几个翰林,怕是要立刻被打为异端,老学究们怕是要到皇极门伏阙,效仿比干死谏,也要将几人斩杀,防止如此颠覆逆言蛊惑人心。”
“连主持翰林院的高启愚,恐怕都不能幸免。”
这本奏疏,性质非常严重,一旦彻底坐实了商周同源,周礼只是周公本人个人奋斗的结果,对儒家所有经典,都是颠覆性的,是异端发言,贱儒们为了维护儒家道统,搞出火刑柱,都有可能。
火刑柱,也是人祭的一种。
但实际挖出来的这些甲骨,又证明了,商周就是祭祀的一个祖宗,而且从武丁时期就开始祭祀了。
“陛下,对于儒学而言,是个好事,当然对于现在的儒学士,是个坏事。”冯保详细的解释了他这句话的意思,这也是翰林院要写这篇奏疏的根本原因。
儒学需要变革,圣人的智慧再强大,就是可以指导五百年,那么五百年后,这些智慧就变成了发展的阻碍。
如果儒学经历了这次变革的阵痛,革故鼎新,那么儒学日后,仍然还是大明的显学,不可动摇的修身学问,但如果儒学不抓住变革的大浪潮,儒学可能会被淘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儒学能够从先秦一直到大明,仍然是显学,甚至是神圣独学,就是因为随着时代变迁而变革的强大生命力。
儒学已经失去其神圣性,儒学再这么继续抱残守缺下去,恐怕连显学的地位都会丢失。
矛盾说、公私论、自由说的门生已经如同星星之火,甚至连阶级论都有忠实的拥趸,而儒学还在抱着旧纸堆做事,一定会被淘汰。
“既然他们做好了殉道的准备,那就登在邸报上吧。”朱翊钧还是允许了这篇奏疏,登上邸报。
穷则变,变才通,儒学虽然还没有走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但是也不太远了。
自从兖州孔府干的那些事儿,被坊间多次加工流传之后,儒学的神圣性荡然无存,此刻儒学仍然是显学地位,也只是因为惯性而存在,这几位真大儒,看到了危机。
“噫吁嚱,朕居然从这几位翰林学士上,看到了风骨这种东西。”朱翊钧不得不承认,这几个翰林学士真的非常勇敢,连儒学经典的神圣性都敢否定。
“陛下,大明的士大夫们,还是有一定风骨的,比如海瑞,比如徐成楚,比如袁可立。”冯保认为,大明的读书人也不全都是坏到流脓,有好有坏,只不过坏的太多了,就弄得乱七八糟。
风骨,是不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