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7章 翰林院的文章,尽除空谈之风

劅的甲骨文,更加简单易懂,就是宫刑,去阴之刑,第三条腿,加上一把刀,就是劅。

象形文字的线条过于复杂,而且难以使用,在加上古代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象形文字,一定会向有棱有角的楔形文字进行演绎,方便在石头、龟壳、青铜器上进行刻印。

而大明对甲骨文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越往后的甲骨文,也是棱角分明。

到了这个时候,一个字通常就会被人们赋予更多种的意义,在这个阶段,笔画也会出现。

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加方便的使用,初步具有了抽象意义的楔形文字,会逐渐趋向于简化。

而这一步,文字就会逐渐规范起来,造字、造词都变得有脉络可循,而文字也作为文化枢纽中的枢纽,维系着文化的大一统。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虽然各地方言略有不同,但文字还是将大明完全缝合在了一起。

不仅仅中国发展脉络如此,海外商人带回来大量印加古国的金石器,这些文物刻画的都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壁画、象形、楔形、表意表音的历史演变过程。

印加文明就属于典型的原生文明,有自己的原生文字,清晰的演变脉络,可是印加文明灭亡了。

印加文明符合原生文明的定义,这可能也是万士和万宗伯对印加古国的灭亡,念念不忘的缘故之一。

而翰林院翰林们在文章中,附录了一大堆文字来说明衍生文明的‘天残地缺’。

比如至今已经没有人能看得懂的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北宋金文);还在使用中的朝鲜彦文、倭国的万叶假名;泰西的英文、葡萄牙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等,这些全都是典型的衍生、派生文字。

这些天残地缺的衍生文字,使用有着诸多不便。

比如翰林院着重把宋辽金时代的辽国的官定文字契丹大字、小字进行了举例。

作为辽国的官文,契丹大字由辽国开辟之主耶律阿保机,仿照汉字所创。

但从创立之初,这种大字,就注定了无人使用,仿照创立,简直是多此一举。

辽国贵族、汉人都用汉文,尤其是辽国贵族以使用汉文为荣,对契丹大字不屑一顾。

唯一对契丹文字有需要的契丹底层穷人,他们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这种大多数时候,完全用不上的契丹大字。

不得已,辽国为了推行契丹文,又创建了契丹小字,和朝鲜彦文、倭国万叶假名一样,契丹小字,是对契丹大字的注音。

表音文字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起来简单,可辽国科举、官文都用契丹大字和汉文,注定了这种表音文字在辽国倾覆后,变成了死文字。

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在文字里,始终被归为了方言的存在。

西夏文、女真文都是类似的命运,辽国、西夏、金国存在的时候,这些文字就没有多少人使用,等到他们灭亡后,这种没人认得的文字,更多只是证明他们存在过的痕迹罢了。

朝鲜的彦文也有类似的命运,朝鲜贵族不用彦文,都用汉文,只有底层才需要这种表音文字,学来也没什么用,药典、法典都是由汉字书写,学了彦文、万叶假名这类的表音文字,一辈子都是穷民苦力。

原生文明的国格很高,贵族里的贵族。

目前大明有接触的国家里,大明算是唯一一个称得上是原生文明的国家。

“按照翰林院的说法,表意文字是给贵族用的,表音文字是给穷鬼用的?”朱翊钧眉头一皱,他可是系统性学习过拉丁文,并且能听得懂、看得懂拉丁文。

翰林院骂街,把皇帝也给骂了。

冯保深吸口气俯首说道:“翰林们就是这个意思,之前有翰林上疏,说陛下学拉丁文,有失国体。”

不是皇帝做了过度理解,翰林们就是这么想的,堂堂天朝上国的皇帝,学什么蛮夷文字!

“他们清高,他们了不起!”朱翊钧一听有些无奈,他想起了《环太商盟通商章程》签订过程中的波折,他不学拉丁文,这些士大夫就敢借着通事翻译之便,拿皇帝当傻子糊弄!

“翰林院总算是有些用处了,发邸报吧,头版。”朱翊钧给了翰林院头版头条,其实翰林院这篇逻辑严谨、证据充足的论文明系列文章,解释了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天朝上国?

大明又为什么是天朝上国?

天朝上国是大明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甚至没有之一,就像西班牙,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其核心利益。

大明和西班牙的交恶就是因为大明在开海后,利用商品优势,疯狂的侵占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的底蕴。

环太商盟的建立,皇帝之所以如此重视,因为环太商盟如果运行得当,就是大明在海上对泰西红毛番的攻守易形,是寇可往、吾亦可往的历史性事件!

身在其中的大明人,其实没有意识到代表着什么,但是从千年尺度去看,一旦大明夺取了日不落帝国这一称号,就是惠及千年的大事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