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大宋的辽东

同时,中原人不熟悉畜牧业,无法像游牧民族那样依靠牛羊获取食物与皮毛,生存根基从源头上就已动摇。

至于东北平原虽有黑土沃野之名,却因气候与土壤特性,成为早期中原农耕文明难以解决的难题。其冬季漫长且酷寒,土壤冻结深度可达一到两米,每年适宜耕作的时间仅四到五个月,远短于中原的八到九个月。中原传统的一年一熟耕作模式,在此地连作物成熟都难以保证,更别提丰收。

还有,东北平原河流众多,但冬季结冰、夏季汛期洪涝频发,既无法像中原那样通过修建灌溉渠稳定供水,反而时常冲毁农田。

同时,东北平原北部多沼泽湿地,土地泥泞不堪,中原常用的畜力农具难以通行,开垦土地的成本高。

而与中原腹地的交通更是不便,从华北平原进入东北,需翻越燕山山脉,山路崎岖,物资运输成本是中原地区的数倍,粮食、工具等物资难以持续供应。

还有,东北平原森林茂密,野兽出没频繁,即便开垦出农田,也常遭狼群、熊类等野兽侵袭,人身安全难以保障。这种“开垦即冒险”的环境,让中原人即便有心定居,也不得不掂量其中的风险。

这就使得,中原王朝就算打下草原或者东北平原,也就是抢点牲畜、财物、女人什么的,最多也就是找块深远的石头,在上面刻点字,表明我来过这里,其它什么都无法改变。

要是捉了游牧民族的人或者渔猎民族的人,杀了吧,被说残暴,不杀的话,养着他们,废粮食不说,还得想办法治理他们,甚至还得时时刻刻提防他们叛上作乱。

总之,从前中原王朝攻打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就是一场投入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的赔本买卖。

用中原王朝那些保守派文人的说法就是,这是劳民伤财,而热衷于攻打草原或者东北平原上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的皇帝,会被他们说成是穷兵黩武。

也正是因为清楚这一点,残辽的高层,一直认为,大宋即便是打下辽东地区,也不会想着占领这里,将来的某一天,他们肯定会把打下的草原和东北平原还给他们,到那时,他们就可以借着大宋的手复国,最多他们也就是充当一下大宋的打手,草原上和东北平原上但凡有哪个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不服大宋管理,他们就代为出手教训一下。

基于这样的认知,残辽才明知道,大宋是让其与金国互相消耗有生人口,也配合大宋与金国互耗。

不想,大宋打下辽东的部分地区了之后,竟然开始治理这里。

关键,大宋搞出来的铁路、大海船,使得东北离中原也没那么远了;大宋搞出来的电报,使得东北跟中原的通讯也不存在问题了;大宋搞出来的很多农机具,比传统牲畜有劲多了,已经可以治理东北的河流,以及在北方垦荒了;还有,大宋搞出来的砖混房,大宋搞出来的制品,以及大宋大力推广的煤、沼气、太阳能等新型燃烧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东北冬天取暖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袁倾城研发的新型农作物,水稻、玉米、土豆、红薯等生长周期短,在东北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一熟。

这一切的一切,都标志着,大宋想要彻底占领辽东地区。

更让残辽的一众高层的心沉入谷底的是,辽东地区的汉儿,包括高度汉化的渤海人以及精通汉文化的辽人全都已经投了大宋,甚至就连大量的草原部落和渔猎部落也已经倒向大宋,甚至是跟着宋军一块攻打金国。

其实,不怨这些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如此,实在是,大宋现在不仅已经停止跟金国以及金国的盟友贸易,尤其是对草原上的人和东北平原上的人所必需的粮食、食盐、茶叶和生活用品,严加管控,不许有一点流入金国以及其盟友手上。

这招就有点太过杀人诛心了。

因为这些东西是草原民族和渔猎民族的刚需品,垄断这些东西,就可以彻底控制草原上和东北平原上的人。

历史上的张居正就是这么做的,想要以此来消灭蒙古人,只可惜,他并没有坚持到底。

最后,这招被满清学了去,他们用这招,再辅以其它一些招数,有清一代把蒙古人从峰值的近千万人口折腾到后来只剩下五十多万人口。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