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这招確实高明,直接解了太学官员的困局。
皇子在太学求学,按理来说,太学应该管著皇子,却又碍於他们皇帝宗亲血脉的身份,罚重了怕触怒皇权,罚轻了又落个失职的罪名,左右为难。
而如果把这些事推给太学中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等於把“烫手山芋”换了主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与犯错的皇子宗亲同属皇族,既懂皇室规矩,又不必像太学官员那般束手束脚,处理起来既能顾全皇室体面,又不会让礼法失了分寸。
更关键的是,这一招彻底摘清了太学。无论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最后是严惩、宽纵犯错的皇子,还是折中处理犯错的皇子,决定都出自皇室內部,外人挑不出太学“徇私”或“严苛”的错处,太学只需配合即可,免去了“里外不是人”的尷尬。
对那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来说,这也是一次实打实的锻炼。如果他们能处理好这件事,就代表他们既能权衡“亲情”与“礼法”的尺度,也能借这事在皇族內部立住“公正持重”的名声,为日后可能参与更重要的国事铺路。
很快,一眾太学的官员就採纳了秦檜的主意。
有人还对此做了一个补充,认为这些德高望重的皇子宗亲人数不能太多,不然,这事可能就压不住了。
商量过后,大家一致认为,三位最好。要是他们的处理意见相左,还能投票表决一下。
经过商量,太学的一眾官员选择了两位目前在太学的最德高望重的皇子、一位最德高望重的宗亲。
这两位皇子,一位是赵俁的五子赵楷,一位是韦贤妃给赵俁生的长子赵构。
那位宗亲则是,端王赵佶的唯一的一个儿子赵桓。
赵楷不必多说。
如今在东京汴梁城的所有皇子中,属他最年长。
而且,他的母亲还是赵俁非常宠爱的贵妃之一、郑皇后最好的姐妹王懿肃。
关键,早在多年前,赵楷就跟太子赵寿、十四皇子赵樘一块去参加科举,並凭本身高中进士。
另外,这些年来,赵楷一直努力读书,並且他没像赵俁的很多儿子那样文武双修,而是一心修文,以至於他才高八斗、文采斐然。
这么说吧,要是从赵俁的儿子中选一位文人最喜欢的皇子,绝对是赵楷无疑。
还有就是,早在三年前,赵楷就已经是上捨生了,现在,赵楷在太学,不是求学,而是在担任学正,绝对是太学中身份最高的皇子。
再说赵构。
在其母韦贤妃的教导下,赵构文武双全、有勇有谋。
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並学习琴、棋、书、画,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同时他也习武,还天生神力,挽弓至一石五斗,达到武学上捨生(一石三斗)的水准。
赵构出阁之后,没有先去太学求学,而是先去武学进修。
后来,北方战事爆发,赵构是第一批北上抗敌保家卫国的皇子之一。
关键,不久前的一战,赵构率军前去增援,与金军的一支主力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