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橙也终於明白了他母亲张纯当初跟他说的那句“此子虽未显,其英锐类少年去病,智略近潜龙时李靖,他日必为栋樑”的含金量。
话说,当初赵堂第一次见到岳飞时,见到其貌不扬、一只眼晴大一只眼睛小、比他还要小上一两岁的岳飞,真的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小屁孩会是霍去病、李靖那么厉害的武將。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张纯有识人之名还能推演未来,赵模真未必会重视和重用岳飞。
后来,岳飞追隨赵上了战场。
初时,赵堂觉得岳飞也没有特殊之处,无非也就是英勇一些、机灵一些。
可隨著在战场上的歷练,隨著经歷的战事渐多,岳飞在军阵中的表现便愈发不同。
寻常將领需数年揣摩的攻防阵型,他观过一两次演练便已能指陈要害;
兵法中“奇正相生”的古奥道理,多数人仅能背诵条文,他却能在一次护粮遭遇战中,以三百步卒偽装主力牵制敌军,另遣百人绕后焚其输重,將理论化作切实可行的战术。
赵堂自出征以来,凭过人才智与战场直觉屡立战功,向来以军旅天赋自负,然见岳飞进步之速,亦暗自惊嘆。
某次对金军小股游骑的伏击战中,赵堂初定计划是固守待援,岳飞却於勘察地形后直言“敌虽悍勇,却孤军深入,其营侧有浅谷可设伏,若以少量兵力伴攻诱敌,再以主力断其归途,可一战尽歼”。
此计最终斩获颇丰。
而从观察地形到定下计策,岳飞仅用了不到半个时辰。
这般对战场態势的敏锐洞察,对战术调整的迅捷反应,纵是赵堂自付,亦需更多时间推演斟酌。
彼时岳飞不过十五岁出头,却已在数次大小战事中展现出超越同辈的军事素养。
如今,岳飞不仅勇冠三军,更善审时度势,其对兵法的理解与运用,已非“机灵”、“英勇”可概括,分明是天生將才的雏形。
赵堂愈发確信,母亲张纯那句“他日必为栋樑”的评语,绝非虚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橙很想將岳飞带走。
可岳飞虽然年轻,却很有主见,不论赵堂说什么,他都以“父母在,不远游”为由,拒绝了赵堂的提议。
赵堂知道,“父母在,不远游”只是藉口,实际上,是因为岳飞跟著他一块读了不少书,使得岳飞有点往儒將方向发展。
儒家讲究“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岳飞深受其影响,心中所系,乃是大宋的安危,是万千百姓的福祉。
岳飞深知,若是他跟赵槿去那遥远的皇子大陆,虽可为大宋开疆拓土,让他自己建功立业,但於当下大宋面临的胡人威胁而言,並无直接神益。
所以,岳飞更愿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以自己的才智与勇武,守护大宋的每一寸山河,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对於岳飞的选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们不明白,很有发展的十四皇子要带挚他,他为什么不上道,这不是把他自己的路给走绝了吗?
还有不少人觉得,岳飞肯定会就此沉沦,被雪藏起来,甚至沦为普通的武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