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江山计,我等臣子,食君之禄,受国之恩,岂能畏缩?
若仍有异议者,非不知迁都之利,实乃恋汴梁之私产,惜一己之安逸!
此等心思,非为国家,专为私利,居心叵测,昭然若揭!为国者,当以陛下之心为心,以社稷之重为重。若抗旨阻挠,便是负君负国,何配为大宋之臣?
迁都之事,陛下既已立誓,便是天命所归。谁敢逆之?必诛无赦!”
宰相、宰执纷纷表态,而且各个态度强硬,压得那些不愿意迁都的大臣,一时之间不敢提出异议。
见此,蔡京趁热打铁,以朝廷的名义,开始颁布准备迁都的命令,命户部立即招募匠人、民夫,工部更是直接在工部侍郎李诫的率领下前往燕京设计新的都城和皇宫,同时,派人寻找原材料最好的地区,兴建水泥厂、钢材厂、砖厂,为新都提供建材……
随着迁都的命令下达,汴梁城恰似被抽去梁柱的楼阁,一日日显出颓势来。
往日里寸土寸金的御街两侧、金明池畔,旬月间便跌去三成。
那些倚仗祖产占地千亩的勋贵世家,名下财产日日缩水。
昔日千金求购的临街铺面,如今挂出半价,仍无人问津。
有那急着脱手的,甚至愿以原价三成贱卖,只求换些现银周转,却只见牙人摇头,道是:“燕京那边刚划了新坊区,谁还肯把钱砸在这过气之地?”
曾有宰相府邻的宅院,年前还能值万贯,如今富户们盘算着迁都后“空宅无人守,盗患必生”,竟跌至三千贯仍难出手。
更有那商铺云集的樊楼一带,绸缎铺、酒楼、金银铺的掌柜们日日聚在茶肆叹气,往日“一铺养三代”的黄金地段,如今租子降了一半,租户仍多有退租,说是要随朝廷去燕京开新铺,不愿留在此地喝西北风。
那些在汴梁盘桓了数代乃至数十代的豪门权贵。田庄在城郊,当铺遍街巷,族中子弟多在京中任职,连祖坟都葬在京畿的风水宝地。迁都于他们,无异于釜底抽薪——田宅贬值事小,失去了汴梁的地利,日后在朝堂的根基、族中产业的命脉,都要被连根拔起。
于是,他们在暗地里的动作便多了起来。
有些人抱怨:“陛下此举,分明是要断我等生路!燕京那苦寒地,能比汴梁繁华?迁去了,我等祖产何在?族中数百口人,喝风不成?!”
郑绅起初担任直省官,这是一种地位普通的低级官职。低到他连老婆和孩子都卖了。老婆后来辗转嫁给了河东名将张蕴,女儿郑显肃被他卖进宫里当了宫女。
后来,郑氏被赵俣娶为皇后,郑绅开始获迅速升迁。
到了现如今,郑绅已经被赵俣封瀛海军节度使,加正二品检校太师、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等,郑显肃的两个兄长郑翼之、郑成之分别是陆海军节度使和安德军节度使。
靠着郑显肃当上了皇后,这些年,郑氏一族成了大宋新贵,在汴梁城广纳田产、房产,富甲一方。
郑氏一族,绝对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范。
可迁都令一下,郑绅见汴梁田宅、商铺价大跌,心疼不已,是真不想辛辛苦苦十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便想进宫找女儿说说,看能不能让赵俣缓一缓迁都,让他们将家产卖了再迁都也好啊。
见到郑显肃后,郑绅说:“迁都,吾家产业损甚,族人难安,汝可向陛下言,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