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拆除长城

我大宋已收复陇右、西夏、燕云、辽宁,而高丽、女真即亡,必尽得东北之地。

待西域既定,则可遣兵屯成,便可对草原形成包围之势。草原诸部孤立无援,必不敢再抗天威,或剿或抚,大宋边疆永固,中兴大业成矣。

臣贯无任惶悚待命之至西域是中原的西部门户,掌控此地可将战略防御线从河西走廊西推千里,有效抵御草原民族,避免其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核心区。

还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枢纽,西域连接东亚与中亚、欧洲,中原的丝绸、瓷器经此外销,同时引入葡萄、首、良种马等物资,形成双向物产与经济互补,收复西域了之后,大宋的西北地区就能富裕起来。

西域还盛产良马(如大宛汗血马),解决了中原王朝骑兵建设的关键短板;同时,西域的矿产、绿洲农业产出,可为大宋提供稳定的战略物资补给。

最关键的是,作为一个穿越者,又穿越到了这个中原王朝有可能横扫世界的时代,赵侯有在这个时代打造东西方黄金动脉(也就是以铁路连接东西方)的想法。

在原来的世界,我国推动这个大项目,常受制于沿线各国复杂的政治格局、利益博弈与制度差异所影响,纵有造福世界的初心,却在建设中屡屡遭遇壁垒,贸易通道的畅通与否,往往要看他国脸色。

而在这个时代,西域乃至中亚、欧洲,尚未形成统一的强大政权,多数地区四分五裂,或为部落林立,或为小城邦割据。

若大宋以横扫东亚之威势,向西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所遇阻力远小于后世。

一旦西域纳入大宋版图,赵侯便可以以军屯经济为支点,在西域绿洲建立粮草基地,同时将现代铁路建设的构想,转化为适配时代的「官道+驿站」体系,先以骡马运输队打通陆上通道,再逐步改良路基,为后续更高效的运输网络铺路。

这条通道一旦贯通,绝非简单的商品运输线,更是大宋经济文化的输出动脉。

大宋的丝绸、瓷器、轻重工业品,将沿着这条通道源源不断输往中亚、欧洲。

相较于现代贸易中商品的单一流动,大宋的输出更具降维打击优势一一这些不仅是商品,更是领先时代的文明成果。中亚部落可借大宋的农耕技术改良土地,欧洲城邦能通过活字印刷术加速知识传播,而大宋则可从中获取西域的良马、矿产,中亚的香料、宝石,欧洲的毛皮、金银、矿产资源,形成双向的物产互补。

更重要的是,经济交流将带动文化融合与政治认同。

大宋可在沿线设立「互市口岸」,允许各国商人在此交易,同时派遣文化使者,传播儒家思想与大宋礼仪。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文化认同为内核的国际秩序,绝对远比后世基于条约的合作更稳固。

届时,大宋不再是局限于东亚的王朝,而是横跨东西的文明核心。

西域作为这条动脉的咽喉,必是大宋连接世界的桥梁,是将东西方黄金动脉从构想变为现实的关键起点。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