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满江红向西行

同时,此时的西域虽脱离中原王朝管控,但仍留存着汉唐时期的交通遗迹与商贸传统。掌控西域,可依托既有基础快速推进铁路建设,降低工程成本与难度。

更关键的是,西域的绿洲城邦能为铁路沿线提供水源、物资补给,保障交通线的稳定运行,成为东西方黄金动脉的后勤保障基地。

还有就是,对于意图在国际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赵俣而言,西域是彰显大宋实力的重要舞台。

要知道,因为「弱宋」的缘故,宋朝在与辽、金的对峙中始终处于弱势,国际影响力局限于东亚一隅,甚至都没有全盛时期的辽国强大(国际上一直将中国人叫做「契丹」就是佐证之一)。

当然,这也是因为,历史上耶律大石统一了西域,又占领了中亚的部分地区,成了东方人的代表。

所以,收复西域,意味着大宋将打破地缘困局,向西延伸势力范围。

通过西域,中原王朝可将先进的农耕技术、手工业制品、管理体系传播至中亚、欧洲,以经济与文化影响力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

当铁路贯通东西,中原的商品、文化、制度将通过这条动脉源源不断地输出,而中亚、欧洲的资源、技术也将反向流入,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中原王朝凭藉对核心交通线的掌控,自然会成为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与话语权的主导者。

最关键的是,赵俣想要效仿大蒙古帝国,有将中亚、欧洲、非洲也都分封给自己的儿子的想法。

而西域正是实现这一构想的起点与屏障。若不能牢牢掌控西域,向西扩张的军事力量将陷入无后方作战的险境,分封的领地也会成为孤立的飞地。

总之,西域不仅是大宋进军中亚、欧洲的跳板,更是保卫大宋核心区的战略缓冲带。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蒙古帝国正是以西域为依托,逐步向中亚、欧洲推进。

对于赵俣而言,收复西域后,可在此组建精锐骑兵,利用西域的良马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以西域为基地,逐步蚕食中亚,进而辐射欧洲、非洲。

此外,西域的人口、资源能为大宋扩张提供兵员与物资支持,保障分封体系的稳定运行。

而若失去西域,赵俣的分封计划便如同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综上,在赵俣的战略规划中,西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无论是构建东西方黄金动脉、争夺国际话语权,还是实现分封大业,都必须以夺取西域为前提。

也正是因为如此,童贯的提议正中赵俣的下怀。

看完童贯的《平西域策》,赵俣说:「爱卿此策,深合朕心。西域乃丝路咽喉、通往大食之地所必经之路,朕岂有不图之理?然今金贼未绝,高丽亦未俯首,塔塔尔等草原诸部亦在策应金国,朝廷已然多线作战,若此时兴兵西域,恐将陷入苦战,重蹈汉唐穷兵之覆辙。」

童贯也知道,大宋现在多线作战,压力不小,现在确实不是收复西域的良机。

关键,童贯也不是想现在就收复西域,他想的是,开启收复西域的作战计划。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