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凯旋,巨大收获

童贯来之前,赵侯就定下了,宋军以可敦城为核心,构建起「支点-藩屏」的防御体系,占据可敦城这里。

具体就是,留下三千人马长期驻守在可敦城,再以归降的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的草原游牧民族纳入大宋「蕃兵」编制,各部精锐编入宋军,形成以「宋军为主、蕃兵为辅」的军管防御模式。

在政治治理层面,考虑到可敦城现在离大宋还远,汉人目前来这里还不太容易,大宋推行「因俗而治」策略,既避免直接统治引发部落牴触,又能实现有效管控。对归降部落首领,授予「团练使」、「防御使」等虚职,保留其对部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权,同时派遣「监军使」监督军事动向。这种「羁+监管」模式,既安抚部落情绪,又防止其重新割据,这样一来,有可能会制止此地的草原部落「叛附无常」的乱象,使得漠北地区出现长期稳定的政治秩序。

在经济层面,可敦城将成为大宋与漠北贸易的枢纽。大宋以丝绸、茶叶、各种各样的轻重工业品等物资,换取草原的皮毛、牲畜,形成双向贸易通道。归降部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必需品,经济上对大宋的依赖度不断加深,进一步巩固政治归附关系,为后续漠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统治奠定基础。

顺便说一句,由于可敦城周边的一众小部落纷纷选择臣服大宋,他们又向大宋献上了众多的马匹、牛羊、毛皮,大宋在可敦城这里得好马共计二十一万匹,牛羊骆骡驴上百万,皮毛不计其数。

可敦城周边部落尽数归降之日,岳飞奉童贯之命,率一方精锐大宋骑兵以及五千归顺大宋的游牧骑兵北进,以「扫清漠北余烬,彰显大宋天威」为己任。

大军自可敦城出发,沿斡难河一路北上,所过之处,此前未及归降的小型部落望风披靡,或献马投诚,或遁入更北荒原,宋军未费太多兵戈便直抵狼居背山脚下。

狼居肯山,自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封山祭天以来,便成为中原王朝武功鼎盛的象征。

千余年间,漠北草原政权更迭,此山始终是游牧部族心中的「圣山」,亦是中原王朝渴望再度登临的荣耀之巅。

童贯深谱此中象征意义,早在可敦城招降期间,便定下「借封狼居胥之典,重塑大宋北疆权威」的方略。

此时狼居胥山周边已无成建制的抵抗势力,岳飞所率宋军仅用三日便肃清山脚下零星部落,为封禅仪式扫清障碍。

随后童贯率文官、礼官及部分蕃兵抵达,按照中原王朝封禅礼制,于山巅搭建祭天高台。

祭天当日,旌旗猎猎,甲胃鲜明,宋军将士环立山巅,蕃兵首领分列两侧。童贯身着特制的武官朝服,手持祭文,登上高台,以「大宋天子特使」之名,告祭天地:

「朕承天应命,抚有四海,今王师北定漠北,复汉唐旧疆,谨登狼居胥,昭告天下,从此漠北归宋,万邦来朝。」

祭文宣读完毕,童贯亲手将象征大宋疆域的玉圭埋于祭台下,又命人将刻有「大宋封狼居胥」的石碑立于山巅。

此蕃封狼居胥,虽无霍去病当年血战匈奴的惨烈,亦缺少荡平强敌的赫赫战功,更多是借可敦城招降之势,顺势而为的「取巧」之举。

但从历史意义而言,童贯确实成为继霍去病之后,千余年间首位登临狼居胥山封禅的中原王朝代表。

一一其实,在霍去病北击匈奴,斩获七万余级,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祭天封禅之后,在童贯恬不知耻地封狼居胥之前,还有两人可以获得封狼居胥之功,这两个人就是东汉窦宪,他大破北匈奴后燕然勒功,虽未封狼居背,但其战功与影响力,常被视作与霍去病比肩的北疆拓土壮举;还有唐代李靖,他灭东突厥、破吐谷浑,横扫漠北,彻底瓦解北方游牧政权威胁,其武功也达到了「封狼居背」级别的高度。

只不过,窦宪和李靖确实没搞封狼居胥这个头,才让童贯占了这个便宜。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