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大家都有一颗向往和平之心

第 大家都有一颗向往和平之心

大帐之外,贾思勰缓缓走了出来。

他的学生们迎了上来,却见贾思勰十分沉默。

众人见他这幅表情,有些担忧,不禁问道:

“大司农,大王说什么了?”

贾思勰缓缓道:

“大王说天演之,人亦可育之。”

左右之人互相看了看,都不明其意。

“大司农,这是何意?”

贾思勰不语,只是挥了挥手,道:

“让我静静!”

说罢,贾思勰一个人离开了。

众人见此,也不敢真的闯进王帐之中,询问李爽,在不安之中纷纷散去。

就在众人散去之后,大帐门打开,李爽从后走了出来,看着不远处的湖泊、草原,喃喃道:

“这震撼是不是大了一点?”

李爽抿了抿嘴,随后走进了大帐之中,翻看着贾思勰送来的文档。

关中是最早推行均田制的地方,也是府兵制推行最为成熟的地方。

作为这个时代最为顶尖的农学专家,甚至可以说无人出其右,贾思勰居功至伟。

关中这套农业体系完全可以搬到中原,并且做出因地制宜的改善。

因为北方大体都可以适用粟——麦——豆类的轮作方式,实现两年三熟。

关中如今有十六七万户,大约百万人。抛去四万府兵和他们的家人,还有着十二万户在均田制下分到了田地的民户。

一亩旱田的粟产量算一石,在一户人家平均一男一女以及两个孩童和一个老人的状况下,拥口分田一百二十亩,岁产粟一百二十石。

整个关中的粟产出两年约为一千四百四十万石,平均一年七百二十万石。

当然,这是推算。实际上,每户人家状况不一样,关中各地的田地亩产量不同,具体的状况和推算的肯定会有差异。

从贾思勰给的历年的统计资料来看,从最初李爽进入关中时期的混乱,到与尔朱荣对峙时关中的局势恶化,到尔朱荣死后关中情势变得稳定,再到如今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关中,成为了新的户民,开始垦荒,关中的粮食产出处在上升状态,每岁府库中的存粮也从原本的收支平衡到今岁大有盈余。

李爽派出去在关中各地视察的密使回来回报,大部分地区的百姓并无饥谨之色,且各户的永业田里桑枣林成片。

府库充盈,百姓却无饥谨之色,这说明关中的均田制已然盘活了,逐步走向了成熟状态。

如今,只要太原、河东、肆州、恒州、洛阳等地推行的均田制如关中一般,李爽的根基便彻底稳固了。

相比麦、豆,粟作为主要的口粮,也是军队之中的主要军粮,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李爽在关中修建了三座大仓。

位于华州,控扼潼关、蒲津关等要地的永丰仓;

处在长安古城,如今的北邑附近也是关中西部最大的粮仓,永平仓;

建立在长安城附近供给长安的永乐仓。

以这三座大仓的建设水平,粟米储藏在仓窖中,可以存放九年,乃至更久。

只要仓储的密封性好,粟米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这是粟能成为军粮的重要因素。

如今北方已经大体稳定,可要将兵锋扩大到西域乃至更遥远的地方,光靠粟米作为军粮是不够的。

要想穿过沙漠,征服草原,就必须依靠大量的牛羊马驼,以及相应的肉、奶制品。

如此,对于后勤的要求便相当高了。

建设牧场种植牧草,引进西域、草原优质的牛羊,进行大规模的杂交育种,这些事情都只能官方来做。

通过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远的时期,培育出优质的牛羊,提高奶制品、肉制品的产量。

从而为建立远征军作后勤准备。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富庶、稳定的关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