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开市鼓响起的那一刻,坊市内便有人支起风炉,将研碎的茶饼投入沸水之中,开始烹煮茶水。
大梁朝开国数年,饮茶之风在天子的强力推动之下,算是愈演愈烈了。相对应的,茶叶种植越来越多,产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如此下去,原本高高在上的价格开始慢慢下跌,因为产量增长始终大于需求的增长。假以时日,这必然也是一桩好买卖,朝廷收税收到手软。
一行人下了高台,找了个凉亭坐下,开始煮茶清谈。期间不断有人把最新成交的商品数量及价格送过来,报予市监知晓。
邵勖听了,顿时笑道:“今日交割第一笔,有人用二十斛粳米买了十匹葛布。买家乃襄阳商徒,售者自华容来。”
“据臣所知,有南郡商徒租了三条船,运了数千匹葛布北上。”裴湛说道:“只此一家便有上万斛粳米流入南郡,此皆殿下之功也。”
“过了,过了。”邵勖温和地笑道。
话是这么说,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父亲一直希望北地豪族南下,以便减少度田的阻力。但开荒需要大量人手和粮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距离战事结束已经一年半了,开荒进程不尽如人意。疾病什么的就不说了,那是早就有心理准备的,最突出的矛盾是人手和粮食不够。
人手不足,则开荒不力。开荒不力,粮产不丰,反过来又直接关系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更别说还要保障江陵水陆兵马的军粮所需了——这个优先级更高。
所以,很多家族为了减少前期投入,开始赚快钱,即收割当地的自然资源,如野蚕茧、药材、葛藤、果子等,出售到襄阳。
这些资源都是野生的,漫山遍野全都是,数量庞大,无人采撷。而收获这些资源需要的人手是远远少于开荒种地的,因此很多人便把主意打到这个上面来了。
邵勖南下之后,认为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应当鼓励,最好让襄阳人用粮食来采买这些商品,然后转售到北地。
如此,北人得到了南方商品,开荒之人得到了粮食,两相得益。
像刚刚成交的葛布,价格基本达到了晋初泰始年间的价格,比起晋末已经降低太多了,可见葛藤、葛布开始大量稳定供应北方。
尤其是这个炎炎盛夏,正是葛布需求最旺盛的时候。价格降到二斛粟一匹,府兵大爷难道消费不起吗?莫开玩笑。
邵勖心里也很是欢喜。
原本只是富家翁才能享受的东西,慢慢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才是当初广成泽论道时提及的“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