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我也听说过,我那时候还在加州念书,战争结束后我看报纸报道这件事,说这项技术是有史以来运到阿美莉卡海岸最珍贵的货物。”
这句话是阿美莉卡历史学家詹姆斯·菲尼·巴克斯特三世说的。
当时由英格兰科学家亨利·蒂扎德带队,携带了一个装有英格兰最先进技术机密的黑色金属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型号为型号e 。
这些技术被视为英格兰的王牌。
参加会面的阿美莉卡海军代表说,他们的短波雷达系统功率仅为 ,性能差距巨大。
正是因为有这次技术转让,后续阿美莉卡才迅速启动了磁控管的大规模生产。麻省理工学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辐射实验室,专门研究和开发基于磁控管的雷达技术。
《mit辐射实验室系列》也应运而生。
“说回磁控管,虽然我离开雷达研究一线已经很多年了,但我想我们现在应该也能造这玩意了吧?”束星北问。
毕德显点头道:“没错,我们在获得苏俄的雷达,进行拆解后,具备了基础的磁控管技术,但是和二战时期阿美莉卡 。
充其量谈得上从基础原理层面理解了这项技术,离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
离阿美莉卡 ,我预计要一年半时间。
要做到改进版,光是高功率脉冲磁控管,我们都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更糟糕的是,资料中提到的高耐热阴极材料和陶瓷绝缘体这些提高磁控管稳定性的材料,只有只言片语,要怎么制造这些材料,制造出来要如何应用。
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困难。
种种困难,千头万绪。
不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先得把scr 。”
束星北听完后点头道:“没错。
我看了你的工作安排,我没有什么意见。”
随着各个所的雷达专家和工程师的陆续到来,毕德显把这些人分成了四个组,分别负责磁控管、波导和天线、接收机和信号处理以及伺服控制系统。
“我的想法是先分系统进行复制,最后再统一人手做系统集成和测试校准。”毕德显说。
束星北听完后:“有了技术资料,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精度加工问题。
像磁控管的制造,需要有高精度加工谐振腔、耐高温阴极和真空密封的能力。
抛物面天线和伺服系统的精度,以我们现在的机床和铸造技术恐怕很难满足。”
毕德显满面愁容,“是啊,电路设计这些我们还能麻烦半导体组来指点一下。
精度这是大难题。”
“没错,其实我们现在除了技术复刻本身外,机床技术才是最关键的。
老实讲,我一直觉得毛子能派人去阿美莉卡拿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派人去霓虹拿技术?
起码就机床精度而言,霓虹起码比我们高一个数量级。”
机床精度几乎是所有项目的共同诉求。
“这样,我先考虑一下,我想想吧。” :“去霓虹拿,这个难度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