隹回道:“他们去丞相府任职。”
当初经过大考之后,也有一些通过考试的人留在了太学府任职。
现在看到这些人要去丞相府了,刘肥心里十分羡慕。
在潼关的诸多学子中,能够入丞相府已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而能够位列九卿,这辈子也就足够了。
现在的读书人多数是庶民子弟,因此他们以庶民的身份为荣。
放在列国还在的时候,放入丞相府参与国家建设的事,那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的。
现在不同了,他们这些庶民也能参与其中。
隹道:“这太学府的学子,多数也都是爱民的,他们常说‘我就是爹娘用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养大的’这些年轻人啊,进了丞相府就会想着让耕种的人们过得更好。”
刘肥在太学府确实能够处处看到这种话语,在小时候刘肥没看过什么书,他的一切认知都是来自夫子荆的教导,以及现在他所看到的这些。
不知为何,刘肥忽然有些想刘盈了,前些天他刚收到母亲与刘盈的来信。
母亲在沛县一切都好,但刘盈来关中的时日又延后了,似乎是因刘盈的母亲不愿意孩子太早来关中。
刘肥知道刘盈的母亲很厉害,有时换成是自己,站在刘盈的立场上,这样的母亲会让刘肥觉得很窒息。
在回信时,刘肥劝说刘盈一定要听她母亲的话。
刘肥又想到或许是父亲已成了沛县的县令,以父亲的声望,刘盈确实也不一定非要来关中了。
之所以想起刘盈,是因刘肥想起了当初他所讲过的吕家的家学。
刘盈小时候除了与自己一样读夫子荆的书,但刘盈也会学他的母亲所教的吕家家学,也就是贵族才有的学识。
那时,刘肥很羡慕刘盈。
但现在,在关中读了书之后,刘肥反倒觉得刘盈活得挺辛苦的。
收回心神,刘肥看着离开的学子们,依旧抱有羡慕的目光。
夫子隹劝道:“皇帝将军役的年纪提到了二十岁,你以后等年满二十,再去边关戍边两年,你的才学也能够在丞相府任职。”
刘肥十分渴望成长,他很想现在都年满二十,去了边关戍边两年。
刘肥得知衡去了边关,其实衡才十六岁,后来刘肥才知道,原来衡是皇帝的儿子。
刘肥知道了衡的身份,那自己与他就再也不是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