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以内已没有战争了,六国之地的人们包括秦地的人们都能不用再面对战争。
曹参也听说过项梁的事,因其死后丞相府将这件事告知了各县,并且说明了项梁的前后死因。
如果见识浅薄的人会觉得,秦这是在炫耀,他们拿下了项燕的后人。
但在曹参看来,秦这是在警告天下人。
又或者说在萧何认为,这是秦在彰显其统治力。
秦依旧是强大的,从那些年轻的边军就能看得出来。
而与萧何来到秦地的曹参,不止一次听说过有关渭南的事迹,甚至对他们而言,渭南的事迹就是一个神迹。
队伍又走了两天,曹参见到了又有一支民夫队伍押送着粮食前往上郡,看到是同县的人,曹参与他们问了声好。
这些粮食萧郡丞准备的第二批粮食。
曹参一直以来都很佩服萧何的能力,从中阳里开始就是这样,萧何从来不会办错事,他的眼光也从来没有错过。
就像萧何看待刘季,刘季只是一个亭长。
但在中阳里乡的亭长中,萧何最看重的就是刘季。
事实也证明,萧何的眼光不错,刘季真的娶了吕公的女儿,而且现在还成了沛县的县令。
曹参看不出刘季此人的长处。
可萧何看出来,并且刘季还成了沛县的县令。
因此,对曹参而言,萧何的话是一定要听的,萧何的安排也是一定要办的。
在回去的路上,天气依旧很冷,曹参偶尔也看书,他也会拿刘肥的书看。
在今年的秋天,刘肥还在潼关读书,曹参在打扫屋子的时候看到过一卷书,不知为何就想起了那卷书上的一句话,人不能忘记当年的艰苦,人一旦忘记了艰苦就容易自暴自弃,就会自大骄傲。
大概就是这些话,让潼关养出了一群谦逊且好学的学子。
从上郡往来泾阳,回来时轻松了许多,只用了十五天。
如果是快马而行,从北郊到上郡在驰道上急行只需要一天一夜。
传闻是这样的,曹参也没见到一天一夜来回咸阳与上郡的人。
曹参刚回到泾阳就看到了萧郡尉已准备好了第三批粮草。
萧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能在一个粮仓内将那些掉落在地上的麦粒捡起来,就这样还能捡够一小袋的人。
这样的人绝对不放过一粒粮食,萧何像是天生就有做这些事才能,将运往北方的粮食安排得十分妥当,甚至还有盈余。
见曹参回来了,萧何道:“这几卷文书送去咸阳。”
曹参刚到县里还未来得及喝一口水,又要拿着文书赶往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