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书

治水垦田一直都是秦治理社稷的主题,治水亦是每个明君都该做的事,扶苏此刻又遇到了治水的难题。

今年渭北又闹了干旱,其实今年的酷暑原本是正常的,可偏偏就是今年酷暑雨水又少。

加之泾渭河下游的土地的盐碱化,原本应该是东汉年间才会出现的问题,其实在如今的大秦也依旧有。

对土地来说,人间的这上百年根本算不得什么。

这是扶苏的感受。

既然有人提出了问题,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虽说不是那么的迫在眉睫,关中的人口也没有迎来爆发式的增长。

泾渭河下游的干旱与产生白地的原因,其实这与当年的郑国渠有关,郑国渠只引进了泾水,而未排碱,导致泾渭下游淤废近十年了。

可能对眼前的众人来说这个问题很麻烦,但在受过精细化教育的扶苏而言,此事与开卷考无异。

换言之,对扶苏来说,原本淤废堆积的问题会在五十年之后出现。

而现在,于自己而言,不过是早十年解决这个问题。

这也不能怪当年的郑国,郑国在开凿郑国渠时又不会想到之后十余年的泥沙淤废。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耳自动“屏蔽”了周遭的议论声,这个本领是在上辈子养成的学习能力,当你处在一个数十人一起朗读背诵的环境中,注意力就会得到极强的锻炼。

所以呀,扶苏可以持续数个时辰集中注意力。

对丞相府的其余人而言,这件事很难。

可对扶苏而言,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在地理知识中,泾河泥沙淤废的问题实在是太经典了,经典到可以说起世界上最早的淤灌改土工程。

这个工程,就要在自己的手中出现了。

扶苏执笔在竹简上书写着,这项工程的执行构成,有道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这句民谚说的就是如同奇迹一般的淤灌改土工程。

这个工程不仅仅解决渭北干旱的问题,还增产了粮食。

而且淤灌还能产出新田,并且在郑国渠的下方再开凿一条渠,扶苏给这条渠取了一个名字,这条渠叫做白渠。

沿着白渠道在建设泾阳,三原,高陵三县。

当扶苏将计划放在了丞相李斯面前,李斯良久没有说话。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