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民营企业之盛世巨星

对于新能源汽车,“十二五”规划原本是会提一嘴的,但也仅仅是提一嘴。

这“一嘴”更多的是为了回应全球关于“碳排放”的议题热度,而非硬性规定和明确指导。

在中国,最早提出应该筹划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人,正是翟达的老师,钱老。

那是在 。

出发点在于三个方向:

1、绕开传统汽车工业专利壁垒,弯道超车。

2、降低对我国储量不足的“石油”的依赖,将“石油”用于更有价值的化工领域。

3、减少污染。(热点争论,可见作家的话)

翟达和老师聊过此事,也有后世的见闻,不得不说在 。

但汽车是商业和生产力用品,不是科学研究,只要研究室里捣鼓就有行,实用性、成本、市场认知、“传统势力”的阻拦,都是问题。

老师私下里表示过,技术不足当然是主要原因,但过去 。

历数汽车诞生至今 ,已经许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看似庞大的产业链、利益链,其实早已不再是技术驱动了,而是品牌驱动、营销驱动、利益驱动。

门槛高,玩家就那么些,那么既然能赚钱,谁会折腾?

就和手机一样,如果没有竞争者,诺基亚能让全球再用30年“塞班”,贪吃蛇玩到吐。

所以老师的那次建议,并没有溅起什么水,即便是国有的汽车厂商,也没动力去做技术革新,更不要说合资了。

而近几年来,一个席卷全球的风潮,无意间助推了“新能源汽车”的热度,那就是“碳排放”。

将其“道德陷阱”和“不纯动机”先放一边,至少它席卷全球的过程中,确实助力了诸如“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环境保护”等概念的泛认同。

原本,“十二五”规划调研的几年间,已经对“新能源汽车”有了定论,那就是:概念要提、要倡导,但时机不成熟。

没想到“十一五”的最后关头,冒出来了一个机械核心研究院。

于是国内试图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第二波志士,也就是万罡万部,在规划即将落定前,终究是动了点心思。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