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给读者的,而参与者本身也是读者。
除此之外,还有点意外之喜。
“我们联系了几位成名作家,帮你要几个‘推荐语’,会一并放在腰封和背面。”
“涵盖了老中青三代作家,大概四五个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韩函’了。”
电话那边,娄恩汇报着好消息,作为主编这都是小事,但他亲自打电话才显得重视不是么。
翟达这下是真的有些意外了:“这都能搞到,他愿意么?”
娄恩笑道:“这其实是行业惯例,小翟你是新人作者不可能有这方面的人脉,我就帮你联络了一些资源,当然他未必真的看,哈哈~”
“你也不必当做什么太大的事儿,凤凰传媒掌握了许多销售渠道,散浙沪实控和参股的书店数百家,全国各个出版社都需要和我们搞好关系,是正常的业务合作,本质上不是作家之间的人情往来。”
“我联络的也不是韩函本人,而是通过出版社去要的,这种互相推荐很常见。”
凤凰传媒的办公楼中,娄恩喝了一口茶道:“某种意义上来说,韩函的受众也是你的受众,之前星浪微小说大赛的时候,那几篇新闻也将你们两放在一起比较”
翟达赶紧打住:“那不是比较,最多就是借着我强行拉带韩函,再借着韩函贬斥一下教育问题。”
“差不多就这意思,总之你们两个联动在一起,会是一个很好的营销点。你准备好了么?即将走到公众面前。”
小房间内,翟达向后一仰,望着天花板上的【不灭电灯泡】。
在之前的商讨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翟达是使用笔名还是本名。
老一代作家,主要是七零后往前的,笔名居多,新一代作家里,本名居多。
没有什么太多门道,非要说的话,老一代大概是因为担心自己写东西骂娘被查户口,而新一代可选题材太多了没有这个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