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就不再多说了,毕竟故事才开始没多久,我会尽量将这些东西通过故事呈现出来。
-----------------
然后是小说和现实中精神分析的区别。
这个比较重要,因为小说里的情况和现实中的精神分析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由于剧情需要、时代背景和人物立场。
如果读者完全以我的作品来评价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会造成许多误解,因此在这里进行说明。
其一,书里做分析都比较快,可能几段话就结束了,但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一般都是长程,经常长达好几年。
因为艺术化的需要,大部分情况下我会把精神分析的时间压缩,但保留比较精华的一部分,并且后面会写几段长程的。
其二,现实中的精神分析不会像主角这样提供一个「缝合点」——例如信仰、忠诚等,这种做法其实类似现代心理学,属于下乘和离经叛道的。
一般来说,一段精神分析的结束会以「承担欲望的责任」或者「穿越基本幻想」或者「与症状达成一致」为终结,并且要做到「分析师完全退场」。
前面三段我就不多赘述了,书里也会以各种案例来说明(例如艾尔德里奇是承担欲望的责任,约瑟夫是穿越幻想和强制性重构符号秩序),但主角出于身为主教的个人立场,并不会按照正常的精神分析来结束。
他会让咨询者看清楚自己的症结和创伤,但也会用信仰和忠诚去为他提供缝合或者说解释,他分析结束后不会退场,而是继续站住大他者的位置,领导人们追随他。
这种做法是违背现代精神分析伦理的,不过在19世纪末日背景下,这种做法只能说有些功利,而且我觉得是作为一个爽点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