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

她的话音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去看刚刚那副照片:“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照片,我被震撼了。”

女作家定了定心神:“我想写一本书。。。”

她目光复杂,再抬起头来已经是别样的明媚:“对!我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金陵大屠杀的书。”

“我想用文字告诉所有此前向我一样不知情的人,曾经还有一段这样不忍卒睹的历史。”

镜头调转,站在窗边跟丁元交谈的张纯如单人入画,依旧是百叶窗框,和她逐渐坚定的眼神。

这是路老板惯用的库布里克凝视。

镜头里,刘伊妃扮演的张纯如透过镜头,打破了第四面墙,和观影者发生了眼神的直接对话!

没有极端的愤怒,没有痛苦的撕扯。

不煽情,不咆哮。

张纯如嘴角微微下沉,透出一种沉静的坚定。

镜头的特写,将扮演者刘伊妃的眼神戏真真切切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闪不避,直视前方,瞳孔稳定而清澈,没有泪光,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叩问。

第二次观影的马丁·斯科塞斯突然惊觉!

此前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导演路宽身上,此刻却在刘伊妃的眼神里发现了另一种可堪琢磨的意味。

她把传统的库布里克凝视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这种眼神似乎不是控诉,而是邀请!

谁能把眼神演出邀请的意味?

邀请观众与她一同直面历史,邀请观众同她一起完成这部历史著作,邀请观众成为这段惨痛记忆的见证人!

刘伊妃的眼神在此刻变成了真相的载体,而现场所有观众,成为了历史的共谋者。

年轻女演员的这段眼神独白,真令人拍案叫绝!

镜头在此处做了留白,没有给出丁元的答复,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晓了。

再次出现在窗前的张纯如,正在轰隆隆前行的火车上。

她要去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拜访邵子平。

他是爱国组织史维会的积极分子和重要成员,也是张纯如手记中提到最多的支持者、协作者。

邵子平 ,曾任驻日苯横滨总领事和驻韩国大使。

在国党败退宝岛后,邵子平随家迁居湾省,后辗转赴美。

张纯如在耶鲁大学附近的莱茵镇,找到了这位已经年逾甲的爱国学者。

简单寒暄后,脾性耿直的女作家直抒胸臆:“邵博士,我在洛杉矶的社区画展看到很多关于大屠杀的图片,丁先生说是你提供的。”

“对, ‘纪念金陵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又通过华人报商郑先生等人征集史料。”

邵子平目光沉稳地看着眼前志同道合的女作家:“一位名叫大卫马吉的美国人给我们提供了 。”

“经洗印考证,我们发现是他的父亲约翰马吉在 !”

张纯如精神振奋,没想到这么轻松就能获取第一手史料,但她还需要仔细甄别。

不是对邵子平等人不信任,是已经完成过一本出版书籍的她知道,这种题材必须要慎之又慎。

这种类似“近乡情怯”的感觉,和 。

事关民族的血海深仇,不可不慎。

张纯如和邵子平聊了良久,切实地开始钻研这段历史,务求将每一个细节都掰开、揉碎,毫无破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只有这样,才不容诋毁和否认。

邵子平让妻子给年轻的张纯如准备了一间客房,又把车借给了她:

“纯如,耶鲁大学有 《魏特琳日记》原稿, 。”

“你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去借阅。”

此刻的张纯如充满了斗志,笑语嫣然地冲邵子平点头:“谢谢邵博士,麻烦了!”

邵子平惊异地发现,这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仿佛天生就拥有淡泊宁静的心态,每一次看她的眼神都是如此恬淡。

不过他还是劝诫道:“一定要小心日苯右翼,我们在去马吉家取胶片的时候就被跟踪追车,他们很疯狂!很危险!你要注意安全!”

“嗯,我知道了!”

张纯如一刻都不能等,在邵子平的劝说下吃了午饭,便急急忙忙地驱车前往耶鲁大学。

莱茵镇的秋色在车窗外掠过,红砖建筑与金黄梧桐交织,宁静中透着学术气息。

张纯如的车驶过小镇中心,拐入通往耶鲁大学的林荫道。

校园内,哥特式尖顶在阳光下投下庄严阴影,学生们抱着书本匆匆走过。

她把车停在神学图书馆前,石阶上刻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无声地见证着历史的重量。

就像小刘此前体验生活的经历一样,从今天起,张纯如开始了在神学院图书馆早至晚归的生活。

女作家捧着复制版的《魏特琳日记》,时而静坐,时而疾走,时而踌躇踱步。。。

特写中,扮演者刘伊妃翻开复制文本,指腹轻抚 ——

“今天又救了 。。。”

她的指尖在“妇女”一词上短暂停顿,指甲边缘因用力而泛白,仿佛触碰到了那些未说出口的恐惧。

读到“小女孩蜷缩在讲台下三天不敢出声”时,张纯如无意识地屏住呼吸。

镜头推近她绷紧的线,一滴汗滑落至锁骨,像极了魏特琳笔下“妇女们无声的泪水”。

午后的斜阳透过彩绘玻璃,将血红色的光斑投在日记页面上,与魏特琳潦草的“日军”“刺刀”等英文词汇重迭。

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屡屡遭受痛击,那些文字拼接的刺刀刺在了同胞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便在她的心上添了一道血痕。

她有些虚弱地扶额坐在图书馆窗前的书桌,咬着牙抓过笔记本疾书。

钢笔尖划破纸页的沙沙声,与六十年前魏特琳写下“上帝啊,求您阻止他们”的笔触,在错位的时空里同频共振。

镜头特写下,张纯如终于忍不住抽泣出声,她高高地仰着头,不叫泪水将笔记和借阅的日记打湿。

她的姿态近乎倔强,下颌绷紧,喉颈线条因压抑抽泣而微微颤动。

泪水在眼眶蓄积成弧形,最终从眼角滑落,却未滴下,而是顺着太阳穴隐入鬓角。

如同历史渗入记忆的缝隙。

扮演者刘伊妃的泪水最终滑落时,镜头急速上拉穿透图书馆穹顶,展现一片铅灰色的天空——

现场的观众们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影片开场时,幼年张纯如在爷爷怀里看见的天空中,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将破未破。

此刻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镜头随着仰头哭泣的张纯如,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震撼的画面:

云层翻滚如历史洪流,突然有一束阳光刺破阴霾,恰似她笔下即将揭开的真相。

无人机搭载的镜头机位不断上移,穿透了狭小逼仄的窗沿,进入了更加伟岸的天空!

即便这片历史的天空,此刻还被阴云所笼罩,暂时只有这一束隐约的亮光投向人间。

二十七岁的张纯如,终于继承了爷爷张迺藩的遗志,打破了这扇囚禁了他几十年的历史藩篱和囚笼。

镜头落回她伏案的背影,逐渐给到她在手记里用中文写就的独白,钢笔字迹遒劲,墨色深沉——

您总说有些事,长大了才能懂。

现在我懂了,也痛了。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揭开民族的伤疤,而是为逝去的同胞刻下迟到的墓志铭。

收尾的日期,笔迹渐稳,尖锐如刀!

“ 。”

镜头从特写张纯如记叙手记的特写倏然拉远,再次出现在在银幕上时,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

怎么张纯如又写了一遍“ ?”

等待镜头完整地交待完整个场景,台下发出几声惊呼!

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摩尔扮演的魏特琳了。

原来第二个“ ”是魏特琳写就!

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就这么被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巧妙地转场,观影者们都不禁暗暗赞叹。

这种转场将“研究者”与“亲历者”的视角直接对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

张纯如的笔触与魏特琳的经历在时空中重迭、跳跃,精准地对接。

台下不乏苦笑摇头的成名导演们,越看越觉出几分无奈。

这样的艺术构想和天才叙事,是他们一辈子的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第一段从张纯如撰写著作,搜集史料衍生来的插叙历史场景,开始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真正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魏特琳在书桌前写着日记:

“ ,日军的攻势越发紧张了,我担心金陵随时有陷落的风险!”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学生、工作人员,和所有的金陵市民。”

影后摩尔扮演的魏特琳圆脸、微胖,这位女传教士在 。

她在灯下踌躇叹气,巩莉扮演的程瑞芳推门而入:“华小姐!我们要想想办法了,我担心日苯鬼子进城以后,金女大这么多女学生。。。”

历史上 (下称金女大)成立了战时非常委员会,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三人组成。

魏特琳作为美方代表,凭借美籍身份与日军交涉,主导金女大避难的整体策略;

程瑞芳作为中方舍监,承担具体执行工作,如分配宿舍、协调膳食、安抚学生们的情绪。

程瑞芳嘴里的“华小姐”,指的就是魏特琳,这是大家对她的敬称。

魏特琳的英文姓氏“vautrin”的法语发音与“华”类似,外籍传教士为了融入中国,常常主动取中文姓氏。

于是,这位热爱中华和教育、一生笃信上帝的女传教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华小姐”。

能够冠以如此美丽的字眼,这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和学生,对她最大的认可。

程瑞芳文化程度不高,一切以魏特琳马首是瞻,后者沉吟了半晌,回到座位前拿起电话。

“我打给拉贝先生吧,我想需要提前跟他聊一聊‘金陵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事情了。”

魏特琳极有见识,她在日寇驻扎城外开始就致函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在金陵设立安全区的构想。

只是担心委员会人心不齐,她想在今晚正式决议之前,同纳粹党商人拉贝提前沟通,确保安全区的顺利组织。

镜头横拉,又自然而然地转到拉贝位于小粉桥的别墅。

《历史的天空》以张纯如著书立说为线索,在此过程中插叙魏特琳和拉贝等人见证的金陵大屠杀真实历史。

影片至此,三条线中的三人,第一次完成交汇。

拉贝办公桌上的电话铃拼了命地响,一声声炸在观众们的心里,所有人都盯着特写的轮盘电话机暗暗使劲——

快接啊!快接啊!

电话最终没有被接通,深沉的夜色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拉贝正赶往金陵大学,开车的是他的秘书韩湘林。

“先生,太危险了,苏军的飞机随时会袭击金陵城外的日军营地,你不该现在出来的。”

金陵保卫战前,苏联援华抗日航空志愿大队开赴金陵,与城外的日寇几番鏖战。

这也是苏联援华空军力量驰援的第一战,被记叙在《拉贝日记》中。

拉贝听着秘书的话有些无奈:“我们没有时间了,必须在城破之前沟通好安全区的各项事宜,日苯人狡猾且凶残,我们不能被各个击破。”

他旋即重重地一拍大腿,懊悔自己乱中出错:“忘记提前联系华小姐了,糟糕!”

夜色笼罩下的金陵城阴森可怖,汽车前灯划破浓重的黑暗,车灯照射之处,尘土飞扬。

远处偶尔传来零星的枪声和苏军飞机低空掠过的轰鸣,汽车在坑洼不平的街道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碎石和弹坑,车身剧烈摇晃。

拉贝紧握车门把手,眉头紧锁。

等他推门进入金陵大学的会议厅,目光和魏特琳有一瞬间的交汇,两人默契地点头算打过招呼。

椭圆会议桌前坐满了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丹麦人。。。

会议还没开始,大家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

金陵大学校长杭立武见拉贝到来,知道他是纳粹党成员,也许可以通过向元首汇报情况同盟国日军斡旋。

当即兴奋地一拍桌子:“各位!安静!拉贝先生也到了!”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

会议厅内不敢拉灯,只有煤油灯的虚弱光影摇曳,像极了危在旦夕的局势。

十余名来自美、英、德、丹麦等国的传教士、教授、医生及商人围坐在长桌前,墙上挂着一张手绘的金陵城区地图。

窗外隐约传来炮火声,玻璃窗因震动而轻颤。

汉克斯扮演的拉贝面色深沉地站在桌边,双手撑在桌边,他先向盟友魏特琳颔首示意:

“金女大的华小姐和沪上的雅卡诺神父通电话得知,他们在战时成立了一块由国际人员组成的安全区,用以和日军谈判、自保。”

“我想这是金陵可以效仿的,各位意下如何?”

有这位盟国的商人提议,在场众人自然唯他马首是瞻,只不过在安全区划定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很简单,除了杭立武、拉贝、魏特琳外,其余国家的代表只想把大家的活动空间划为安全区,越小越好!

越小才越不会触怒日军,也不会有难民蜂拥而入,他们也就越安全。

这也是魏特琳今天想提前同拉贝沟通的问题。

这位性格耿直的华小姐率先发声,不过没有明说:“安全区不宜过小,我们要给自己留下建立掩体的空间。”

怡和洋行的英国经理当即驳斥道:“我们应该对日军有基本的信任,给自己留下空间就是给难民留下空间,保不准就有混入的中国士兵,我们届时如何自处?”

丹麦、法国等国家的银行家、绅士们纷纷响应。

“对!”

“我们何必管他们的命!日军要杀就杀好了!”

“没错!”

拉贝、杭立武等人面色阴沉,没想到魏特琳的一次试探,就被求生欲极强的与会众人群起而攻之。

现场所有观影的华人都倍感屈辱!

“中立”为由拒绝干预日军暴行。

如今在电影中重现这一幕,让观众联想到西方世界对金陵大屠杀长期沉默的历史,这种冷漠本身就是一种耻辱。

台下的张纯如觉得眼睛有些刺痛,她的泪水从电影开始就不曾止息。

电影是远比文字更要震撼人心的思想媒介,特别是这样一部历史性的佳作。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