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蓉忙不迭的狡辩:“呀,师弟你别多想,我刚才是和老师开玩笑……”
说出去的话,你还能收回来?
商妍叹了口气:“走了,先办正事!”
汪玉蓉忙点头:“哦哦……”
“我和你坐这一辆!”商妍指了指前面的大切,“市文物局你联系了没有?”
“老师你前天打完电话,我就联系了:遗址那边基本是荒废的状态,什么时候都能看。博物馆这边也说好了,只要是上班时间,随时都能去!”
“瓷器多不多?”
“多,我还亲自去看了,满满一库房!”
“那就好!”
师生两人说着话,坐进前面的大切。
两辆车一前一后,径直往东,开了差不多十公里,停到一块石碑前。
不高,加底座约摸两米,上面刻着几行字: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山窑址
国务院
山西人民政府立
下了车,汪玉蓉在前面带路,几个人边走边打量。
遗址面积极大,估计有四五十亩,瓷片和匣体堆积随处可见。
坡顶上立着残缸,包括窑墙,都是用烧废的残次品垒砌起来的。
绕过窑墙,上了坡顶,汪玉蓉往前一指:“老师,这就是瓷窑遗址仅存的几座窑炉!”
几人定睛一看:田野中,零零星星的散落着几座馒头型的瓷窑。
不远处立着一座窑洞,旁边还有采了一半的瓷土堆。
林思成扫了一圈:“这是明清时代的遗址,烧的虽然是瓷器,却是黑瓷!”
汪玉蓉扑棱着眼睛,好像在问:你怎么知道?
商妍瞪了她一眼,很想骂一句:汪玉蓉,你毕业才多久,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窑门那么高,烟道那么短,烟囱离窑炉那么近,这摆明是低温窑。
不烧黑瓷,难道烧陶缸?
林思成又四处瞅了瞅:“汪师姐,除了这些,洪山再有没有瓷窑遗址?”
“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缸窑和瓦窑!”
“麻烦了!”林思成点点头,“那去博物馆吧!”
“啊?”汪玉蓉愣了一下,“不到近处看看?”
“不去了!”
这次来介休目的是找白瓷,既便看,也只看白瓷窑,黑瓷窑没什么考察价值。
几人上了车,又到了县城。
汪玉蓉提前打过招呼,文保科的干部直接把他们领到了库房。
刚一进门,几个人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分类倒是挺清楚:宋、元、明、清,白、黑、酱、绿,以及瓷、陶、琉璃。
残器直接装箱,即便是成器,也只是随便往架子上一摆。没有任何装存和遮挡,文物上全是灰。
瞅了一圈,林思成走到一座标有“宋代”字样的货架前,拿起着一口瓷坛。
抚去灰,淡白的釉光映入眼帘,器形很大,就古代标准的水瓮。
胎粗且厚,白中显灰,看足就知道,胎泥淘洗较粗,胎质疏松。施釉也不怎么好,不怎么亮,且泛黄。
再看旁边的两只壶,质量大差不差,胎粗,釉暗,不及底。
既便在宋代北方的粗白瓷中,也只能算一般。
放下瓷壶,看到下层的两只瓷盘,林思成拿了下来。
同样为白瓷,较水瓮瓷壶,胎质相对要坚致一些,细腻一些。胎色呈浅褐色,但比之前那三件要白一点。
釉色也白细许多,碗底以剔填彩的工艺刻着两个字,一个“张”,一个“靳”,应该是瓷窑主人的姓氏。
当然,只是相对立架上的粗白瓷而言。如果和河津窑比,别说宋代,比起古垛镇的金元白瓷,都要差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