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算计了个寂寞

之后,进入会议第二项,气氛很轻松,喝茶的喝茶,抽烟的抽烟。

郑铭弹了弹烟灰,脸上带笑:

“上周,局里就向京城递了申请报告,后续的发掘计划要等指示。今天的主要议题,还是研究领域和课题方向为主。

请各位专家和老师尽抒己见,踊跃发言。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尽管提……”

稍一顿,郑局长又笑了笑:“要说考古,我肯定懂一点,但要说陶瓷工艺,技术复原,我肯定算是门外汉。所以,要先请教一下各位老师:如果复原卵白玉烧制工艺,难度大不大,概率有多高?”

孙嘉木心里一动:戏肉来了?

这次发现的遗址这么多,时间跨度从唐到清,研究范围足够广,课题方向足够多。但要说哪个的研究的价值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最大,就只有一个:北宋卵白玉。

如果再细分:工艺起源、技术演变、产品流布、文化内涵、历史地位等等等等,所有所有的方向加起来,都抵不上一个“工艺复原”。

借用领导指示全国文物考古工作时说过的一句话:让文物活起来,以技术还原文明,以文明启迪未来。

所以郑铭刚上来就问这个,孙嘉木一点都不意外。

他意外的是王齐志的态度:依旧低着头,不停的在纸上写写画画。

不是……王教授,你再不表态,嘴里的肉就被人抢走了?

再想想前几天,刚找到北涧疙瘩遗址时候,林思成和他打的那个赌,孙嘉木下意识的皱起眉头:

林思成要是输了,可是要给我卖身的,你这个老师怎么一点儿都不急?

转念间,各单位负责人专家陆续发言。不管是八家官方研究机构,还是两家民营研究企业,意见出奇的一致:难。

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可以说,成功的概率无限接近于零。

“一是缺少文献,无法进行技术溯源……哦不,说准确点:已经不是缺少的问题,而是压根没有……”

“像《天工开物》、《平定州志》、《广舆记》等,算是明清两代记载省内陶瓷工业相关文献最多的史志,但没有任何有关‘河津窑’、‘卵白玉’的记载。唯一有关的内容只有两处:但记载的全是蒲州窑珐华器……”

“再往前推,像元、金、宋,三朝,别说卵白玉了,连珐华器的记载都没有。所以,先别提怎么复原釉料配方、烧成工艺,能不能分析出初始工艺来源都还是个问题……”

“第二,最核心的烧成工艺复原难度太高。如果研究成型与装饰还有那么点可能,因为需要的样本不多,损耗不大。再者窑炉、练泥、制胚等遗存比较健全,多点时间,应该能实现重建。”

“但瓷胎组成、釉料配比、呈色因素、阶段控温、以及氛围调节等等,这些环节哪个不得需要海量的物料,通过不断的实验分析,进行排比、组合、试错?

只是一个釉料配方,就需要上吨的物样化验,经过几百次的试烧对比,才有可能精准掌握釉料流动性和烧结成因数据。而截止目前,五处遗址加起来,可能存在的细白瓷样本有多少?”

任新波岔开手指,比划了一下:“不足三百公斤,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相对劣质的青白瓷和黄白瓷。”

“所以,与其立一个难度高到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不如退而求其次,节省有限的资源,尝试复原附属工艺:比如原料,比如成型,乃至装饰。更或是集中研究其中一项,至少可能性高的多……”

几家的负责人你一言我一语,分析不可谓不透彻,意见不可谓不中肯,搞的孙嘉木都想点两下头。

可以这么说:他基本也是这么想的。

但看王齐志,依旧不吱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