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升了半级

也不止王齐志和赵修能这么想,包括田杰、商妍,以及与何志刚一块来的苏院长。

看几个人脸色不对,何志刚哭笑不得:“各位,这是在人家的地盘上,遗址再大,我们还能搬走不成?”

“再说了,我们的目的是金宋窑址,是宋代细白瓷,是卵白玉工艺复原,你们纠结这个做什么?”

话没错,但总感觉心里不太舒服。

究其原因:谁也没想到遗址的规模会这么大,遗迹点会这么集中,工艺链条会这么健全?

哪怕只是清代的窑址,也足以称得上填补省内空白,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而言,对山西的意义都不是一般的大。

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林思成,估计再过十年,当地都发现不了,这功劳够大吧?

结果临了,当地却撇的干干净净,能撇多快撇多快?

林思成笑了笑:“也不算是撇,今天开会不是提了吗:后续的勘测路线、范围、目的地,都由我们自行决定。经费绝对满足,乡镇地方绝对协调到位,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提……”

赵修能冷笑一声:“林师弟,这难道不是他们发现你不要太好用,想把你当免费劳力使唤?”

林思成点点头:“就算是这样,但师兄你可以换位思考:正因为我们好用,好多条件都可以谈。比如,能不能让何局长协助一下,让老师以修复中心的名义,和当地谈一谈:下次如果再发现遗址,能不能多要一些实验样本?掏钱也行……”

何志刚点点头,又赞许的笑了笑。

他算是看出来了,一屋子十来位,别看林思成最年轻,但要说谁心态最稳,考虑的最全面,最长远,那绝对是林思成。

也别看赵修能岁数大,王齐志出身更不凡,但如果做个对比,要差好大一截。

说直白点:千算计万算计,捞到手里的才最实际。

既然最终目的是卵白瓷,那就咬定目标不松口,就朝着这一个方向使力。没必要硬揪着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放。

反过来再说,让当地给点实际的,什么算是实际的?

让林思成带队发掘?

搞清楚,这儿是山西,不是sx省考古院、文保院全是吃干饭的吗?

顶天了,也就在发现人那一栏,让林思成署个名。

与其争这些没用的,还不如闷声发大财,安心的找细白瓷遗址。

等当地的反应过来的时候,林思成说不定已经复原出了工艺,更说不好,连专利都申请了。

到那时候再看,谁在笑,谁在哭……

暗暗思忖,何志刚又交待了一下:“我估计,当地应该会派人和你接触,你敷衍起来也累,让你老师,让赵总,让商教授帮你应付就行,你趁机休息两天。”

林思成点点头。

肯定会联系,目的不一而足,就说一点:本省的考古院、考古队一大堆,当然没必要让外省的帮忙,但没说不能请个外省的技术指导。

甚至于,把他变成咱们本省的行不行?

又商量了一下后续的勘测计划,以及怎么和当地谈,怎么多要点样本。基本聊得差不多,河津市委的秘书长专程来请何志刚。

一群人出了门,发现市政府的秘书站在林思成的门口,正在敲门。

何志刚很自然打了声招呼,一行人走向餐厅。

市府秘书长很是热情,和林思成有说有笑,三两句话的功夫,两人换了手机号码。

王齐志和商妍对视了一眼:刚何局长怎么说的?

话说完也就半个小时。

两人静静的跟在后面,和林思成坐到了一桌。没意外,秘书长也和他们坐到了一桌。

饭吃到一半,王齐志怎么看,怎么觉得这位秘书长是想挖墙角。

但说实话,林思成到山西后已经够低调了。当地的这个念头,是怎么冒出来的?

林思成估计,应该还是和这次的窑址有关。

……

已是四月下旬,山林裹着湿漉漉的晨雾,粗砺的青石上泛着青苔。

一株野撞入眼帘,山风轻扬,紫色的瓣落向肩头。

新轧出来的土路上停满了车,大大小小十多辆。车门上印着单位,五八门:

山西考古研究所(院),省文保所(院),省田野考古研究所,yc市政府、市考古所,市文化局,yc市文物局,yc市博物馆、工业局、河津市政府……

古河道的岸台上站满了人,男女老少几十号。

不远处,高章义瞅了瞅,给田杰打电话:“来的挺全,好像直接从省里过来的,别说河津,连运城都没去,直接杀到这儿来了!”

“很正常!省内唯一一座具有全工艺链条的古窑遗址,来个省领导都不过分。”

田杰一点儿都不稀奇,“还没开始挖?”

高章义左右看了看:“没有,没有看到工程车,也没看到民工,这会还在开现场会!”

“尽快交接吧,完了就回来!”

“田所,要继续勘测吗?”

“林思成说是先休息两天,等他把澄泥砚的工艺搞明白!”

“行,我明白了!”

挂了电话,又等了好一会,那些人一直没动。

高章义百无聊赖。

另一边,市(运城)文化局和工业局的负责人仔细汇报: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