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沈度真迹

林思成想了想:“还行!”

还行是什么意思?

鉴定鉴定,你不给个定论,叫什么鉴定?

要说林思成不方便说,那不可能。一是两人的关系摆在这,二是林思成就不是那样的性格。

郝钧皱着眉头:“假的?”

“画是真的!”林思成一副肯定的语气,但却摇着头:“但先缓缓!”

郝钧一头雾水:该听懂的都能听懂,林思成的这个缓缓,意思是让他别收。

但又说,画是真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直憋着气的老专家眼睛一瞪:“小伙子,这幅画,王小姐拿到京城,请国画馆的专家看过,说是董其昌真迹。”

林思成笑了笑:“那王小姐怎么没卖掉?”

老人被噎了一下。

卖倒是能卖掉,但价格太低。原因很简单:递藏无序。

除了董其昌的题和印,再不见一方鉴藏钤印,不见一句鉴藏的题词与跋文。

说专业一点:没有真伪的史学锚点,没有艺术理念的延续与影响。也没有文人精神的连续性载体,更没有鉴藏生态的时代镜像。

更更没有其艺术价值在各个时代的市场背书。

也别说董其昌,哪怕是乾隆真迹也得打个折口。所以女人才拿着画到了荣宝斋。

如果出价合适,荣宝斋收了最好。既便收不了,盖个鉴定章也行。

别奇怪,荣宝斋真有这项业务:鉴定为真迹后,会帮客人盖上表明真迹的印戳。起步十万,最后具体收多少,要看画作的市场价值。基本上是十万的基础上再加一成。

有了荣宝斋的章,就能上拍。价格定高点,多上几次,各大拍卖行的鉴定章也就有了。虽然比不上真正的“鉴藏有序”,但至少有了背书,价格要高很多。

不像现在,最高的都才出价八十多万。而近几年董其昌山水图的拍卖价,最低的都在三百万以上……

老人刚要说什么,女人轻轻一摆手。

勾着的腰慢慢坐直,双眼盯着林思成,神情既狐疑,又凝重。

“画的材料不对?”

“都对!”林思成摇摇头,“轴对,绢对,绫也对。纸、墨、油、印泥也都对。”

女人紧追不舍:“那是印不对,或是题字不对,更或是画不对?”

“印对,董其昌亲自提刀的自刻印。题字也对,董其昌的亲笔手书。画,也算对,至少各大行都认。”

林思成了顿一下,语气稍稍一缓:“但是王小姐,我如果讲的太细,你心里肯定不会舒服。所谓买卖不成仁义在,这里不收,换一家就是,没必要让自己不开心……”

女人的心脏跳了一下。

画,也算对?

没必要让自己不开心?

岂不是说,还是画有问题?

但女人不大信。

因为老人没说谎,她真的到京城请国画院的专家看过,专家说是真迹。

甚至去过保力、嘉德、京城瀚海,这三家也说是真迹。

只是因为预估的起拍价都太低,所以她才没有送拍。

女人想了想,微一咬牙,拿出了支票本,“唰唰”就是一顿填。

前面一个“4”,后面四个零,整整四万。这是等于把上一幅,也就查示标的那一幅的鉴定费也一起付了。

但别嫌贵。

东西如果有问题,荣宝斋只会说不收,却不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你如果非要问,不好意思:一件两万……

林思成和郝钧对视了一眼:明明来裱画的,竟然还能赚点零钱?

这四万,荣宝斋抽一成,外请的专定赚九成……

三两下填好,女人往前一推:“林老师,愿闻其详!”

钱都收了,服务当然得搞好,林思成务尽其实:

“王小姐,我说简单点:这是代笔。就是别人画好后,董其昌盖了章,又题了诗……而且不止王小姐这一幅。

我可以这么说: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的董其昌的画作,都是这一种:旁人代笔,董其昌题跋,盖印……”

“而光是启功先生考据的,董府门下门生、门客及仆童,专门给董其昌代笔的有十数人之多,其中不乏名家:如山水大家赵左、华亭派名家沈士充、吴振、赵行之、叶君山,以及画僧珂雪、杨彦冲……等等等等……”

“也不止一本古文献中记载,董其昌的这种以流水式作业,以假仿真的敛财方式。”

“姜绍书(明末收藏家,学者,官至南京工部侍郎),《韵石斋笔谈》卷下,《书家余派》:元宰(董其昌)门下士则有吴楚侯。楚侯名翘,后改名易……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