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偶尔的时候,还会撇嘴。

当时她还想:就这心态,你怎么学技术?别说这是假的,就算把真的耀州工展现出来,你能学到几分?

但现在再看,他比自己会的会的会。

扪心自问,她即便再用心,林思成刻一件素胎的功夫,她顶多能刻三分之一。而快只是其次:如果把她刚刚送进窑的那件梅瓶拿出来,稍微懂点行的就能看出高下。

仔细再想,他当时撇嘴的那几次,分明是自己一时分心,不知不觉的用到了耀州瓷双刀法的时候。

拿耀州工刻定窑瓷,不就是不伦不类,不三不四?

王虹能看明白,刘东更能看明白。所以,林思成哪是来做总结的,而是在给他上课。

如果林思成不懂,或是懂得不多,当然无所谓。但如果他不是一般的懂呢?

刘东感觉自己这二十天以来的行径,就像是小丑。

但无所谓,只要技术不外泄,小丑就小丑。

他呼了一口气,冷眼看着。

但突然,林思成往下一切。

刀刃入泥,“唰”的一下,像是被从中间撕掉了一道的画,精美的缠枝牡丹被好长的一片。

而后,一刀接着一刀,一刀接着一刀。

一群人面面相觑:刻的这么好,为什么要削掉?

好像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林思成还特地解释了一下:“雕的好不好先不论,但足足一公分的胎,烧出来绝不是瓶,而是缸。”

“所以到了第二天,各位老师又开始修胎,等于重新雕了一遍……其实不用那么麻烦,一公分被削掉三毫米,也还剩七毫米,至少还能重雕两次……”

顿然,已不止王虹一个人觉得脸烧,而是除刘东之外,没一个不觉得难堪。

话不重,语气也很温和,表情也很平静,甚至于林思成的脸上还带着笑。但每一个字,都像是刀子一样往一群雕胎师的胸口扎。

难道他们不知道削了重新雕,比在已雕好的素胎上修整更轻松吗?

当然知道,但谁能像林思成这样,说刀深三毫米,那纹饰就肯定是三毫米深?说一刀切下去只切掉这三毫米,就能准准的削掉三毫米?

所以,这哪是总结,这是朝着他们的脸上秀。

偏偏还没办法生气:技不如人无所谓,只能怪自己悟性不高,学艺不精。

但技不如人,你却拿三脚猫的一招半式在高手面前装大瓣蒜,那就别怪人家骂不带脏字:各位老师,其实不用那么麻烦,七毫米,至少还能重雕两次……

但我雕个锤子我雕?有这手艺,我能坐在这里?

他们甚至能想到林思成接下来要干什么:让他们看看,越窑的深剔刻,到底应该怎么刻?

果不然,林思成稳住底盘,再次下刀。

依旧是先勾再刻,边刻边讲:

“在定州工的底胎上再雕越窑的深剔刻,其实难度挺大。所以我由衷的佩服各位老师……但没什么实用性,所以略过不提,咱们只看深剔刻……”

一众的雕胚师的脸更烧了,但就一会儿和功夫,林思成已经划完了轮阔。

依旧是牡丹,依旧是缠枝纹,依旧是蕉叶纹饰边。

但更快,比之前更快。好像空无一物的瓶胎上有无数他们用眼睛看不到的纹线,林思成只是在照着描。

图案渐渐成形,再仔细对比,感觉和之前削掉的那一层,压根就没什么两样?

不管是技术高一层的王虹,还是技术只是普通的其他人,已经不知道怎么吐槽:反正加一块,也没林思成高。

三两下划完,林思成开始刻,依旧沙沙有声,转盘上的胎渣越来越厚:

“越窑深剔刻技术源自于先秦战国时的错金银:即采用垂直深刀剔除纹饰外的胎土,形成斜面……特点是刀法深峻,立体感强。

之后传承于定窑,衍生出线刻技术,特点是刻划并用,深浅渐变。同时期传承于耀州窑,又洐生出双刀法……特征更明显:浅浮雕渐变层次,形成深浮雕,线条刚劲犀利……”

“所以,如果从传承脉络而言,耀州工更近近于越窑:同样为薄胎,同样深剔,同样是直刀深挖,同样是剔地成斜……”

“但区别也很大:越窑是高浮雕,棱是棱,角是角,虽然立体感更强,却失于圆润。耀州工则为深浮雕,即先单刀侧入( ),再双入正刀(垂直切入)……

说直白点:在定州浅浮雕的基础上,用越窑剔地成斜的高浮雕技法,形成渐变层次:即新耀州瓷深浮雕……

因为刻痕有深有浅:深处积釉多,则色暗,浅处积釉少,则色浅……正是这种色变效果,形成耀州窑青瓷独特的光暗效果……”

林思成不疾不徐,侃侃而淡,一群人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之前的震惊、愕然,以及赧然,全部化成惊疑:原理他们当然懂,且不要太懂,因为他们研究的就是这个。

既便学习时间最短的王虹,也已经有七年之久。

但问题是,林思成为什么也这么懂?

单刀侧入、双入正刀、剔地成斜、浅浮雕浅变层次,既为深浮雕……短短二十来个字,却是耀州窑刻工的精华和核心。

包括根据积釉深厚,呈出明暗效果,这些更不算秘密,古文献上就有。

而知道归知道,那怕你当面告诉他,耀州瓷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他顶多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再要让他刻,他能刻出来个锤子。

但他们感觉,林思成应该会。

因为孟所长新创的新耀州瓷的核心技术,也就是雕胎法,就是在越窑的剔地成斜的基础上,融合了定窑的深浅渐变。

就他刚刚说的那八个字:单刀侧入,双入正刀。

但字少,不代表工艺技术不复杂:你要么跟着孟所长直接学耀州工,要么学会定窑工和越窑工,再融汇贯通。

问题是,哪有那么好学的?

定窑也就罢了,技术已复原,又重新立了窑,有资料可查,有物料可用。再费点代价,也应该有人教。

但越窑就只有技术,想学,你得自己摸索。但这不是死记硬背的文化课,记性好就行。这是手艺,你得一遍一遍的练,一次一次的试错。

而且没有现代仿品,只能找真的越釉秘色瓷当样本和物料,对照着慢慢摸索。

但那玩意,一件就是几十上百万,那怕是碎瓷片,一斤都得好几万。所以,这不仅仅是悟性要极高,耗多长时间的问题,而且要海量的金钱。

那林思成是怎么学会的?

不知道。但他们至少知道,能学会定窑工,甚至还会越窑工,那学耀州工,就如水到渠成。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