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他挠了挠眉心:“林思成,基本功搞扎实点,技术准备的充分一点,确实没错,但你也不能太实心眼……我要说实话:你师公是怕我投机取巧走捷径,才说的那么严重,你信不信?”
林思成默不作声。
因为单局长的说的那些绝非危言耸听:就像上博, 。那时还没有区、市、省、国家的等级限制,更没有年限限制。
结果申报一次,被打回来一次,再申报一次,又被打回来一次。
主要原因,和现在的王齐志的心态一模一样:怕被人抢了先,偷机取巧走截径。基本是哪个有名哪个贵,我就申报哪个:先是青瓷,然后明清御瓷,第三次又加了个宋瓷。
其次,也有研究成本,时间跨度,人力、物力、经费等等方面的考虑,所以项目的覆盖面不够广,大众认可程度不够高。
却忽略了申遗的核心:延续文明基因,强化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乃至打造国际名片,增加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说直白点,御瓷和宋瓷,流传下来的有几件,大众见过的又有几件?
所以,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从第一次申报的 ,跌跌撞撞,整整蹉跎十七年,直到 。
至于河博,连续折戟两次,后面直接放弃了。
所以,林思成就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与其屡败屡战,还不如直捣黄龙。
也没必要和上博、河博争一时长短,初审、复审都是统一时间,又不是谁申报的早,谁的成功率就高?
想了想,林思成耐心解释:“老师,初期确实慢一点,但基本一年左右,考察学习就能告一段落。那时市里肯定已经通过了,同步申请省一级,再按年限要求:满两年后,也才是 ……”
“老师你要还不放心,那我考察我的,你申报你的。前面的一年,再加之后的这两年,三年时间,肯定能考察完……实在不行,那你先走走后门:先入省级目录,然后一点点的补充资料,逐步完善传承谱系……”
“我当然知道怎么操作,林思成,我担心的是十多二十几种窑口,一跨就是好几个朝代,你能学得过来吗?”
王齐志左右瞅瞅,压低声音,“区市两级肯定没问题,也没必要,省一级也不是不能运作,但到了京城……你老师我想帮你做个弊,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