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立朱允炆,众望所归?【求月票】

“其二!”

老朱的目光变得深沉锐利:

“立一个未及弱冠的少年为储君,朝野上下,那些勋贵老将,封疆大吏,还有咱那些就藩的儿子们,会服气吗?会真心实意地辅佐一个娃娃皇帝吗?!”

这才是他最深、最现实的忧虑。

朱允炆的仁厚,在乱世枭雄和骄兵悍将眼中,可能等同于懦弱可欺。

沉默终于被打破。

第一个开口的是刘三吾。

只见他对着老朱深深一揖,声音沉稳清晰,带着一种阅尽沧桑的洞明:“皇上明鉴。允熥殿下,固为常妃嫡出。然,《春秋》之义,重嫡长,更重承祧之序。”

“懿文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万民所望。太子妃常氏薨逝后,吕氏继位中宫,主持东宫,母仪有度,其子允炆殿下,于礼,当为太子嫡长子。”

“此乃‘继室如嫡,其子承重’之义。”

“《礼记》有云:‘继室之子,尊同嫡长。’历朝历代,继后之子承继大统者,不胜枚举。”

“允炆殿下承太子之嗣,继太子之统,名分早定,无可争议。此其一也!”

刘三吾引经据典,将继室之子的法理地位,拔高到与元配嫡子同等。

甚至把朱允炆当作朱标实际上的长子,符合承重之责,巧妙地绕开了朱允熥的嫡子身份,为朱允炆正名。

老朱紧绷的下颌线,似乎微微松动了一丝。

刘三吾的话,直指他最需要解决的法理问题。

尽管他心里早就认同朱允炆是嫡子了,但他需要别人也认同。

紧接着,黄子澄站了起来,他神情激动,带着一种初生牛犊的锐气和为弟子辩解的急切:

“皇上!允炆殿下虽年少,然天资聪颖,仁孝性成。其纯孝至性,天地可鉴。太子殿下病重之时,殿下昼夜侍奉汤药,衣不解带,数月如一日,以致形销骨立。”

“此等至孝,感天动地,岂是寻常少年可为?此乃大德之基!”

他先以孝定调,将朱允炆的仁弱转化为令人感动的美德。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