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处理核心,正专注于对那台暗红色试验机进行第一次系统性优化。
他仔细审阅了军用科技和康陶提交的技术方案。
军用科技提出的两套方案,以高性能雷射武器为核心,或是结合火箭巢与电子战模块的多功能配置,展现出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务实的思路。
「中规中矩,老伙计。」陈瑜对身旁静默悬浮的伺服颅骨评论道,猩红的光学镜头扫过军用科技的方案数据流。
「缺乏令人眼前一亮的创造性,但贵在结构稳定,技术成熟。这种水平的装备,用来配属给帝国卫队,倒是相当合用。毕竟,帝国卫队不需要,也供养不起过于高精尖的武器。」
相比之下,康陶的方案则体现了不同的技术路径,他们侧重于智能武器的火控系统与轻型武器间的协同作战网络。
陈瑜特别关注了其目标预测算法。
「这个算法的思路有点意思,精度和适应性都超出了基准线。」他对伺服颅骨低语,调出了相关的数据链。
「虽然受限于基础平台的威力,对付重装甲目标显得力不从心,但这种智能化的火控逻辑……或许能用来改良星际战士的爆弹枪,进一步提升其点杀效率。」
他将这些来自本世界的技术方案进行了归档处理。
军用科技的方案被标记为「可适用于帝国卫队标准化装备参考」,而康陶的智能火控算法则被单独提取,注明了「适用于高阶单兵武器优化潜力」。
他并未完全依赖这些外来技术,而是将其中的有效思路作为数据储备和灵感来源。
随后,他将瓦莱丽实战测试传回的数据与前线部队的普遍反馈进行整合,开始了对试验机的系统性优化。
核心框架维持原状,那副坚实的线性骨架、陶钢复合装甲、等离子反应堆与护盾核心均表现稳健,无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