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来自军用科技的辅助零件被高效地集成进去,用于连接和包裹这些核心部件。
最关键的动力与防护系统被留在了最后。
那台哨兵级别的等离子反应堆被小心地嵌入躯干核心位置,多层陶钢装甲板随后被铆接在关键部位。
最后,结构精密的护盾发生器被安装在反应堆上方,并与主能源完成对接。
整个过程中,陈瑜的猩红光学镜头稳定地扫过每一个部件,传感器实时监测着扭矩、密封性和电路连通状态。
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有机械触手稳定运作的嗡鸣、金属构件结合时沉闷的撞击声以及工具发出的规律声响。
数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后,所有系统初步整合完毕。
几天后,一台四米高的动力甲静静地立在工坊中央。
被特意漆成暗红色的陶钢外壳包裹着它结实的躯体,线条简洁而有力。
在其头部的监视器上,陈瑜还恶趣味的加了一根独角,尽管那是通讯天线。
背部的等离子反应堆发出低沉的嗡鸣,显示着充足的动力储备,手臂末端的武器接口空着,随时准备安装各种武器。
虽然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但那份沉静中却透出一种令人屏息的压迫感。
(动力甲与驾驶员的尺寸对比,我按土星型写的,但别当它真是土星,只是尺寸差不多)
(本章完)